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但也意味着面临更长的退休期。
此前由HN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写的《老后破产-长寿的噩梦》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这本书以当今日本的老年人养老困境为背景,展示了老年人因未婚、丧偶、疾病等因素一步步陷入“老后破产”窘境的无奈。
当你老了,身体状况不如以前,无法继续依赖工作收入维持养老生活,单靠社保养老金也只是杯水车薪;
万一生病,请保姆所需费用也不少,如果孩子亲自来照顾,无法兼顾工作,没有收入也是一个问题。
相比于长寿,大家更怕“未富先老”,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存钱!
比如我们可以在年轻时有充分的准备和规划,除了按时缴纳社保养老金,还可以利用商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金储备。
商业养老保险有多种选择,比如养老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类增额养老年金险等等,
下面来看看近期有哪些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值得推荐。
快速咨询通道,点击小程序即可:
01
商业养老保险包括哪些?
商业保险中的养老年金险、终身寿险、两全险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储备养老金的目的,都属于商业养老保险范畴。
1、养老年金险
年金险,是以被保人的生存为条件,保险公司按照年、季或者月给付保险金,直至被保人死亡或合同期满的一种人寿保险。
简单理解,就是年轻时交一笔钱给保险公司,退休之后从保单里定期领钱,一直可以领到身故,所以也一般被称为“与生命等长的年金险”。
我们在挑选这一类产品时,可以多留意领取金额、现金价值以及身故保险金。
除此之外,能否对接养老社区、能不能加减保、可附加投保人豁免等,也可以作为挑选产品的辅助项。
2、增额终身寿险
增额终身寿险,其实也是寿险的一种。
即年龄越大,相应的保额会越来越多。
保障期间,可通过部分减保或退保来取出部分或全部现金价值。
(某款增额终身寿险)
3、类增额养老年金险
除了上面两类,在2023年下半年度,还出现了一种可以较好地平衡养老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两者之间的优劣势的产品:类增额养老年金险。
相较于传统增额终身寿险,类增额养老年金险能兼顾保单利益,中长期的收益甚至能直接超越增额寿,而且投保门槛低,对客户更加友好;
相较于传统年金,类增额养老年金险能兼顾灵活性,前期现价更高,封闭期更短,拥有灵活减保功能,流动性更强,满足更多元的资金规划需求。
可以说,集增额寿和养老年金的优势于一体,所以这类产品,也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02
商业养老保险最新榜单,有哪些产品值得买?
而增额终身寿险主流的产品形态又有两类,分红型增额寿和传统固收类增额寿:
五款产品中,、以及属于分红型增额寿,
和属于固收类增额寿。
1.投保年龄
最高支持65周岁以下人群购买,投保年龄相对较窄。
其余四款产品投保范围较广,尤其是瑞祥人生(B款)投保年龄最广泛,支持74周岁人群投保,即使是高龄人群也有机会投保。
2.缴费方式
瑞祥人生(B款)的缴费方式最为广泛,支持趸交、3/5/6/10/15/20年交7种缴费方式,适合各种缴费时长需求的朋友;
其次是,支持趸交、3/5/6/10/15年交,适合有短、中期缴费打算的朋友;
3.起投门槛
瑞祥人生(B款)和起投门槛最低,2000元即可起投,起投门槛比较适合工薪阶级人群。
4.减保
五款产品都支持减保,都是每次减保的保额对应的现金价值之和,不超过基本保额的20%。
(瑞祥人生(B款)减保规则)
5.特色保障
五款产品都有一些特色权益,比如支持第二投保人以及保单贷款。
除此以外还可选万能账户,实现资产二次增值。
不过,当前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在逐渐下调,是否要附加万能险,需结合自己的保费预算、收益预期、资金使用计划综合评估。
有公共航空意外身故全残保障以及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
则有投保人意外身故豁免保障;瑞祥人生(B款)可以对接养老社区。
6.保单利益
我以30岁男性,年交10万,交5年为例:
先来看看保证利益:
如果单看保证利益,那么和前期的现价增长速度比其他三款要快。
但如果、以及叠加红利利益,
不过,悦享盈佳照样在保单第60年(即90岁)后,反超成功,最高红利收益达3.728%。
整体来看,虽然固收类增额寿收益要比分红型增额寿要低一些,但是:
固收类增额寿的收益非常稳定,每年现金价值都写进合同;
而分红型增额寿长期IRR轻松突破3%,甚至突破3.5%,同时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
两者都有优势和不足,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固收类增额寿更适合理财风格偏保守,非常看重稳定收益的人群;
分红型增额寿适合在拥有一定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希望博取更高收益的人群。
如果不知道怎么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可以点击此处预约免费咨询,1V1咨询~
03
奶爸总结
其实每个人都要面对将来的养老问题,是“老无所依”还是“有钱养老”,都是自己来决定。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应对,才能保证自己未来能从容面对养老问题,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退休生活。
至于养老保险应该如何做好规划,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财需求、对未来养老生活的资金规划等情况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