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储蓄险,就离不开一个数字:3.5%
无论是预定利率3.5%,基本保额递增3.5%,还是现金价值复利3.5%,这么多的3.5%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常见的关于3.5%的4大理解误区
-误区1-
用条款中基本保额递增的百分比来判断产品收益高低
什么是基本保额?基本保额是保单中的核心名词,是计算风险发生后,可以申请理赔数额的重要计算基数。
以重疾险为例,假设我们投保了某款50万基本保额的重疾险,条款约定:如果发生轻症,可以获得30%的基本保额的赔付;如果发生重疾可以获得120%的赔付。
也就是说,如果发生轻症,我们可以获赔30%*50万=15万;发生重疾,则可以获赔120%*50万=60万。
但对于储蓄险来说,它的基本保额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因为我们购买它的原因是为了现金价值的稳健增长。
所以,在条款中所体现的基本保额3.5%,甚至是3.8%的增幅,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符合【增额】终身寿险的名称而已。
上图是某款基本保额增幅为3.8%的产品条款截图。很多时候我们会误解为这款产品的收益率就是3.8%,或者某些销售人员会以此来引导你说,这款产品会比基本保额3.5%的产品收益更高,这其实是很大的一个误解。
小结:增额终身寿险条款中的基本保额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不能用基本保额的递增百分比来判断产品收益的高低。
-误区2-
把预定利率3.5%误解为实际收益率就是3.5%
我们经常听到“预定利率”这个词。那到底什么是“预定利率”呢?
以下是百度词条的解释:
预定利率是指寿险产品在计算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时,预测收益率后所采用的利率,其实质是寿险经营者因使用了客户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通俗来说就是保险机构提供给客户的回报率。
简单来说,在同一家公司的基础上,如果产品预定利率越高,它给到客户的实际收益就会越高。
目前国家对于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进行了市场化管理,只是规定了上限不得超过3.5%,具体数字由各家公司来决定。
这样一来,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保险公司想让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那么就需要提高自己产品的预定利率。
想要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它是如何盈利的。
保险公司就像银行一样,银行是通过存贷利息差来进行盈利。简而言之,假设银行给到储户是2%的利息,而它将储户的钱借贷出去,获得6%的利息,那么这中间的4%就是银行的收益。
保险公司也是如此,它承诺给客户一定的收益率。然后通过资管公司的运作投资,赚取利率差。
但这里需要注意:保险公司承诺给客户的收益率并不完全等于预定利率。因为中间会存在保险公司的内部成本的平摊问题。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交给保险公司100元保费,各项成本开支需要10元,剩余的90元可以用于投资。假设预定利率是3.5%,那么这份保单的收益就是90*3.5%=3.15,而最终的实际收益率就是3.15÷100=3.15%
小结:所以,预定利率3.5%只是保险公司在研发产品时的精算假设,不会写进合同,更不能和之前讲到的保险条款中的基本保额3.5%混为一谈。
记住!预定利率不体现在合同中,只是精算假设,预定利率并不等于实际的收益率。
-误区3-
误以为预定利率相同的产品,实际收益率就会差不多
我们可以用IRR(内部报酬率)来计算产品的真实收益率
下图是预定利率同为3.5%的两款增额终身寿险的IRR对比表,可见长城明**承的IRR比太平岁**庆高出不止一点点。
小结:所以,不要被3.5%预定利率的宣传所蒙蔽。即使都是预定利率3.5%的产品,现金价值也会差距很大。就像我之前说的,预定利率只是假设,每家公司的成本不同,实际收益会相差很多。
-误区4-
误以为现金价值增速相同,现金价值的具体数额就相同
下图还是以太平岁**庆和长城明**承,这两款现金价值都是3.5%复利的产品进行的现金价值对比:
在最右侧的现金价值差额列中,可见:
如果在W女士50岁时,两者现金价值相差8万;
如果在W女士60岁时,两者现金价值相差12万;
如果在W女士70岁时,两者现金价值相差17万;
如果在W女士80岁时,两者现金价值相差24万;
如果在W女士90岁时,两者现金价值相差34万
总结
同样都是3.5%,但代表的意思并不同。
预定利率相同≠实际收益率相同,
基本保额增速相同≠现金价值增速相同≠现金价值数额相同
总之,在我们选择储蓄险时,重点就看具体产品现金价值的具体数额,而不要过度在意到底预定利率是多少,现金价值是按照多少在递增。
P.S.当然,在同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假设下,预定利率越高的产品自然代表着产品收益相对越高;所以,在预定利率不断下调的大环境下,优先购买锁定预定利率3.5%的产品还是很明智的选择。
市场上在售的3.5%预定利率的产品有很多,想了解更多的产品细节和注意事项,欢迎私信咨询maliang-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