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狗,对本土狗的一种蔑称,常用来骂人,最恶毒不过了。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却没有给本土的狗儿留一个好听的名字,柴狗、黄狗、土狗……无一不土,无一不挫,无一不贱。就是中华田园犬这个自封的雅号,多少还是有点土特产气息。
在点灯用油护院靠狗的年代里,村子里几乎家家养狗,却很少给狗起名字。
草狗无名。
在嬉耍的狗群里,村里人一眼就能认出自家的狗。扯上一嗓子,狗就能听懂谁在叫他,这叫默契。村里的狗走到哪家吃哪家,吃着百家饭,却护着一家的院,这叫忠诚。这样有责任心的狗,不像城里姿色可人,撒手就丢的洋狗,虽然有个娇滴滴的名字,喊了也未必找得回来。
农村人都节俭,剩饭剩菜倒了可惜,养猪又不够,养狗正好。物质匮乏,人吃什么,狗只能吃剩下的。村里的狗无一不是在嗟来之食与施舍中长大的。宽容的人家会允许狗在桌框底下吃点残羹;规矩凶的人家,狗儿只能眼巴巴地等在门外。桌上的人不散,狗不敢越过门坎一步。这叫规矩。饭食没得挑,勉强吃饱了就是福,所以他们没有奢望。村里的草狗多身形修长,不胖。他们不晓得,城里的洋狗是可以上桌的,体型也比他们丰满,有的还有漂亮的衣服。听朋友说,他母亲养了一条小洋狗,每天早餐用牛奶鸡蛋伺候着。鸡蛋还要剥好,掰碎,不然小洋狗会噎着的。我不知道,乡下的草狗如果听说这样的事情,心里会泛起怎样的波澜。
到了下午,他会安静地在呆在家里,一副万事不关心的样子,直到黄昏才又溜达出村子,沿着爷爷下班的路不紧不慢地逛着。直到看到爷爷的身影出现在小路上,他才一溜小跑地追过去,然后像个小跟班似的回到家里。
这样的草狗活得自由,活得悠闲,活得快活。不用绳子拴,更没有人去管。天热了不需要人会为他剃毛,天冷了更不奢求有人为他穿衣服。一天的生活全靠自己安排,干啥不干啥也全由自己的心情。
草狗坚守着一份自尊。
生活越来越好了,在人的眼里,狗也开始分个三六九等了。城里人喜欢上了样子可人的洋狗,将他们养成了自己的孩子;渐渐地,村子里也多了许多串了种的狗儿。土洋结合的狗儿起了许多讨人喜欢的名字,真正的草狗却越来越少了。
在城里的街头巷尾,或是村子里的某个角落,偶尔还能够见到三五成群的草狗。他们不干不净,邋里邋遢游,流浪在生与死的边缘。他们不远不近地躲避着人,目光中透出丝许的恐惧与不安,却不曾放下作为草狗的自由与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