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负债端资产端共振复苏的“戴维斯双击 寿险方面经过多年的渠道转型之后转型成效初现,个险渠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而在储蓄型产品... 

寿险方面经过多年的渠道转型之后转型成效初现,个险渠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而在储蓄型产品热销推动下银保渠道表现亮眼且期交保费高增,价值贡献有望提升。财险方面“质优量升”逻辑得到验证,预计保费收入仍将增长稳健,综合成本率有望进一步下行。投资端随着资本市场复苏、地产风险缓释和中特估逻辑下资产价格重塑,险企投资收益有望持续上行推动业绩明显增长;

从代理人渠道来看,虽然人力规模仍在脱落、保费收入增长仍然乏力,但行业整体已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改革成效开始体现,见底信号明显;从银保渠道来看,储蓄型产品热销推动银保渠道表现亮眼,在险企“价值银保”的战略下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同比高增,预计未来NBV有望同步改善。

定价利率调整影响或将有限,长期有望驱动高质量发展。

短期内,高利率产品下架预期有望促进需求的加速释放,从而推动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保险板块股价的明显上涨;中期来看,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环境下储蓄型产品稀缺的“刚兑保本”属性将使得其对低风险资金的吸引力犹在,有望继续承接更多的居民储蓄需求;

长期来看,定价利率上限的调整有望降低行业负债成本、消除潜在利差损风险,且有望压缩中小险企“价格战”空间,促进行业的有序竞争;头部险企有望脱颖而出,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综合成本率来看,23Q1上市险企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优化,“质优量升”逻辑得到验证。通过对全国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的跟踪我们发现,2023年汽车出行或不会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车险赔付率上行或不会超预期。且险企已超额计提了充足的准备金储备以剔除疫情等因素的一次性影响,未来准备金储备有望逐步释放从而平滑业绩。而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和险企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非车险综合成本率亦有望迎来优化;行业高景气度有望延续。

且由于过去三年受疫情及渠道转型影响保险板块深度承压带来的低基数,在资产负债两端的双轮驱动下保险行业有望实现较高增速,向上弹性仍然充足,我们维持保险行业“强于大市”的行业评级;

利率中枢长期下行,定价利率调整大势所趋。由于宏观经济增长动能切换,利率中枢长期下行。截至4月28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7973%,750天移动平均值为2.9453%,较2021年底下降13.63bps,在储蓄型产品热销、负债端成本较为刚性的情况下给保险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利差损压力。

中期影响或将有限,不改储蓄型产品热销趋势。中期来看,评估利率上限的下调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储蓄型产品吸引力下降,但我们认为在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储蓄型产品作为市场上稀缺的“刚兑”属性产品,有望承接更多居民储蓄类需求。首先,从需求端来看,受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承压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相对谨慎,叠加在“房住不炒”政策下房地产市场降温、资本市场波动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居民风险偏好短期回落,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长期维持在90以下的较低水平。202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居民消费信心亦有所恢复,但相对而言仍处于低位。在此背景下居民储蓄需求持续高涨,超额储蓄金额高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2Q4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1.8%,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值。受此影响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达17.84万亿,同比大幅增长80.2%;截至2022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为120.34万亿,同比+17.4%。

2023年第一季度全行业实现财险保费收入4667亿元,同比+10.44%,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2087亿元,同比+6.19%;占比为44.72%,同比-1.79pct;非车险保费收入为2580亿元,同比+14.14%;占比提升至55.28%

在“后资管新规时代”随着“非标转标”的持续推进,原来具有确定性现金流的非标资产逐渐退出,市场对具有稳定现金流量的资产偏好度明显抬升。同时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行情的持续演绎下,大量具有高股息、高分红、低估值特征的公司股票价值得到重塑,估值大幅上涨。同时目前长端利率处于低位,未来“易上难下”,赔率有限胜率明显,或将拥有较大向上空间。而为了满足负债端对赔付现金流的刚性需求,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策略本身就较为强调资金的安全性和现金收益,因此其资产配置结构中具有固定收益特征的债券类资产以及具有高股息、高分红特征的公司股票占比较高。后续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复苏和低估值资产价值重塑,保险公司投资业绩有望持续上行,从而推动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

寿险方面,渠道改革成效已经开始显现,NBV或已走出至暗时刻。

(1)从代理人渠道来看,虽然上市险企代理人仍在持续脱落、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尤其是期交首年保费收入仍然增长乏力,但目前我们已经观察到行业整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未来随着代理人人均收入的提升和在险企“优增员,强赋能”的改革措施引导下,改革成效有望进一步凸显、代理人队伍规模和质量有望逐渐提升,从而推动个险渠道的持续复苏。(2)从银保渠道来看,随着储蓄型产品的热销和险企重视程度的提升银保渠道表现亮眼;同时随着险企纷纷推进“价值银保”战略,以及在居民对储蓄型产品的旺盛需求下险企议价能力提升,银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费同比高增,我们预计银保渠道价值率也将同步改善,银保渠道未来有望贡献更多的新业务价值。

目前市场普遍担心未来定价利率下调可能削弱储蓄型产品的吸引力从而对险企产生不利影响。但我们认为若定价利率上限下调对险企影响可能有限,长期有望利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而从中期来看,我们认为定价利率上限的下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储蓄型产品吸引力下降,但是在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对低利率产品的接受度或已较高,且储蓄型产品作为市场上稀缺的具有“刚兑”属性产品,对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来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望继续承接更多居民储蓄类需求从而推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

展望未来,通过我们对全国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的追踪我们认为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汽车出行率或不会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因此车险赔付率上行或不会超预期;此外,险企在2022年已超额计提了充足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储备以反映疫情等因素的一次性影响,中国人保(中国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充足率分别提升9.70/4.36/3.91pct至44.30/45.62/43.29%,上市险企充足的准备金储备有望在2023年逐步释放从而平滑业绩。

而非车险业务方面我们已经看到险企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增强带来COR的下降;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以信保业务为代表的非车险业务COR亦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投资方面,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宏观经济逐渐回暖,资本市场亦迎来复苏,驱动险企投资收益率明显上行。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2/3.3/5.6/5.2%,同比分别+0.3/1.0/1.6/1.2pct。

A股推荐中国平安,弹性之选新华保险;H股推荐友邦保险,弹性之选众安在线。

THE END
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介年度保障型保险产品奖 年度保险服务奖 《证券时报》 2023高质量发展保险公司方舟奖 2023保险业创新方舟奖 2023保险业优秀社会责任方舟奖 (以上为2023年度奖项) 二、业务布局:立足主业丰富供给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升专业性。目前,公司向个人及团体提供人寿、年金、健康和意...https://www.e-chinalife.com/xxpl/gywm/gsjs/
2.中国人寿的存钱保险是什么?分红型保险是什么?中国人寿的存钱保险是一种具有分红型特点的保险产品。分红型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保费中的一部分作为投资收益进行分配给投保人的保险产品。这种保险产品既能保障被保险人的风险,又能为投保人带来一定的投资回报。 存钱保险是一种长期储蓄型保险,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投保人积累财富和实现理财目标。投保人可以选择一定的保险...https://www.xyz.cn/discover/detail-toubaoren-3268171.html
1.12月储蓄险榜单来了!推荐几款超棒的增额寿和年金险一生中意尊享版(分红型) 中意人寿 寿险 有效保额每年2%递增 保额分红 查看测评 而且它分红的实现概率也很高,因为中意人寿这家公司非常可靠: 它的股东是中石油和欧洲第3的保险集团,都是世界知名的企业,这样的背景,要钱有钱,要经验有经验,要技术有技术…… ...https://m.shenlanbao.com/zhinan/1863534911332106240
2.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有哪些特点?储蓄型保险有必要买吗?储蓄型保险跟一般的保险不一样,具有明显的储蓄属性,能够带来客观的收益,收到很多朋友的关注。 奶爸今天介绍的是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 究竟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有哪些特点?储蓄型保险有必要买吗? 奶爸来为大家解读: 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有哪些特点? https://www.naibabao.com/ketang/43181.html
3.储蓄型保险都有哪些险种呢?保险知识问答储蓄型保险产品种类有很多,列举说明部分保险公司的储蓄型保险产品: 1、中国平安保险:鸿运易行保险产品计划、安心百分百、全能英才保险产品计划等。 2、中国太平保险:太平美好金生终身寿险、太平乐享金生年金保险(分红型)等。 3、中国人寿保险:国寿盛世传家终身寿险等。 4、中国人民保险:人保寿险鑫利年金保险、人保寿险i...https://www.51credit.com/wenda/897781.html
4.香港保险企业限制刷银联卡缴保费,续保缴费短期也受影响目前友邦、安盛、大都会人寿和中国人寿(海外),对于银联刷卡新缴保费都做出了不同的详细限制。东方IC 资料 内地客户想要刷银联卡购买带有投资和储蓄性质的香港保险,短期内将存在一定难度。 尽管银联国际对10月29日传出的“银联将关闭香港保险业务消费通道”作出回应,称仅限制缴费分红型人寿保险、万用险等资产类产品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2663
5.3.5%利率产品将“绝迹”?银行推销储蓄型保险的窗口期还有多久与王亿情况类似的不在少数,近期以来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为守住“钱袋子”,有客户化身“存款特种兵”跨省存款,也有客户开始“做功课”寻找新的稳健理财方式。 不少银行借此机会,趁势转推主打“低风险”、“3%以上稳定收益”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尤其是目前市场上定价利率在3.5%左右的增额终身寿险、护理险等储蓄险...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15381.html
6.2023年中期金融行业展望:基本面企稳向好,行业改革深化疫情的消退带来线下展业的恢复,叠加居民对储蓄型产品的旺盛需求,险企在负债端呈现复苏势头。财报显示,一季度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的新单同比增速分别为27.9%、16.6%、-5.2%、-11.7%(见图18),整体呈现改善态势。同时,在新单的拉动下,主要上市险企的NBV(新业务价值)增速由负转正,中国太保、中国...https://news.hexun.com/2023-07-11/209256547.html
7.公司中英文抬头的信纸(精选8篇)(二)中国人寿国寿福禄满堂养老基金计划 该计划是一种分红型保险,主要为人们提供养老金、红利、意外保障等服务,可以红利累积生息,享受养老金可一直持续到85周岁。 例如,某人每年交保费1万元,交10年后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持续20年, 则这人从60到79岁平均每年可领10260元,20年共领205200元。 红利收益如表2。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t09hu.html
8.降保险和保障型保险有什么不同?保险问答保障型这个词就比较广义了,意外、疾病、两全保险都含有保障责任。有些分红型险种也含有意外等保障责任。 fdqfight 时间:2008-12-20 健康保险是保障保险的一种,它是以被保险人的健康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品种。如有其他疑问可以在线交流MSN:chandle-fdq@hotmail.comQQ:1079482008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保险代理代理人热忱为...https://www.dby.cn/wenda/detail-3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