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1日这天,各家保司的系统都崩溃了。客户都等到最后一天抢着上车,造成了网络拥堵。这样的盛况不亚于春运抢票。
随着3.5%预定利率的保险正式落下帷幕,分红险的时代再次开启。
为什么用「再」字?
因为分红险曾经也在咱们的保险市场上是浓墨重彩的存在,曾经也红透大江南北。只可惜,分红险自出道以来,就自带有妖魔体质,引起了江湖上后来腥风血雨,纷争不断。具体怎么回事?
新事物的诞生,往往都带着美好的初心,尝试探索新的版图,解决顽症痼疾。
分红险的诞生,是一种偶然,也伴随着一种善意的愿景。
分红保险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比非分红保险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当时是为抵御通胀和利率波动风险而设计推出的。
1776年,历史上第一位精算师,公平人寿的威廉·摩根在对公司的业务精算评估后发现,公平人寿之前对投保人收取的保费有些高了,就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保险公司的一部分利润「返还」给保单持有人。其中就包括一套「复归红利系统」。
1850年,公平人寿设计出了增加保额的分红方式;1863年,英国Homans和Fakler认为应根据死亡率、利息率、费用率产生的盈余对保单进行分红。
2000年,分红险来到中国。9月,中国首张分红险保单在上海售出,因为分红险既有保底收益,又能分红,还有保障功能,一推出就受到市场的认可。后来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效仿。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低利率、量化宽松时期,分红险因为投资收益相对稳定,具有风险共担的特征,备受追捧,一度市场份额接近80%(待考证)。
在那段黄金岁月里,分红险是风光无限的存在,只不过在股市、房市的光辉下显得「平平无奇」,大部分人并没有多少感知。
分红险的出道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跻身一线明星指日可待。不过,故事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分红险很快就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受尽冷眼和唾弃。
分红险从备受追捧,到人人喊打,到底经历了什么?
1.销售误导
销售误导曾经几乎是导致整个行业信誉受损的主要原因。在早期野蛮生长时期,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成熟,让很多投机分子有机可乘。
有不少代理人为了成交,闭着眼睛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保险期间,隐瞒退保有损失的真相,导致客户后来发现远远不及预期,大呼上当。
大家之所以有「保险是骗人的」这样的偏见,这群人「功不可没」。
过去的分红险分高、中、低三档演示利率,但实际上只有低档利率是保证的,代理人却常常用高档演示利率去吸引打动客户。
2.5%和6%的复利差距有多大,客户的心理落差就有多大。
1.夸大收益,用高收益欺骗客户;
2.隐瞒保险期间,这款产品保至投保人80周岁,而部分投保人误以为保险期间是10年,这很大程度影响大家对于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判断;
3.隐瞒退保有损失。通常保险有一段比较长的回本期,在这期间,如果客户选择退保,是会有损失的。这一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这一点如果不告知客户,部分客户会认为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随意支取。
2.不披露分红实现率
我们过去的分红险是不需要披露历史业绩的,所以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怎么样,投资能力怎么样,大家无从得知。主打一个你侬我侬,youjumpIjump。
然后大家每个月打开账户看分红,傻眼了,还没有银行的1年定期高。
这种人为制造信息差的非对称交易,完全靠权力一方的自觉。但是,我向来怀疑,不公开、不透明的土壤里能开出优美的人性之花。
3.保障弱,保费贵
分红型保险有三种:分红型重疾、分红型寿险和分红型年金。
除了年金,是更纯粹的储蓄性质保险,分红型重疾和分红型寿险,往往因为兼顾保障,从而导致保费更高而保障更低。既要又要的结果,往往是「既没有又没有」。
不需要考虑从中多赚额外的利益。
而一旦你希望保费也增值,能从中获得收益,也就势必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结果就是,保障不够充分,而增值也不够亮眼。
这样的分红险注定「鸡肋」。
4.在预定利率3.5%的产品阴影下
就算是分红年金。如果有一个产品,给你确定的3.5%的收益(更别提以前是4.025%预定利率),和一个保底2.5%,有可能达到4%以上的收益,你会选哪个?
特别是当浮动收益不公开的时候。极端情况可能是0,也有一定可能5%。你选哪个?
如果是我,我会有种担忧,如果保险公司的收益达到了4.5%,但是他们仍然舍不得分红,怎么办?我怎么相信对方具有大爱,愿意把利润和我共享?
所以,在固定收益的年金险,预定利率为4.025%、3.5%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冒险去买保底只有2.5%,浮动收益不透明的产品。
以上种种,决定了过去的分红险由盛而衰,逐渐被遗忘在市场的角落。
那么,为什么说,分红险接下来还会成为市场主流,重新回到舞台中间?
这是历史进程的需要。
3.5%产品的终结就是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的必然趋势。过去10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平均5%以上,但是去年,投资收益率中位数只有2.02%,这是一个重大转折。
在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固定利率的保险产品给保险公司,包括监管都带来极大挑战。如果利率定高了,保险公司压力山大,如果利率定低了,对于客户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
所以,分红险再次迎来了主宰市场的转机。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还有待市场验证。
理想状态下,分红险可以实现保险公司和客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客户可以在保证收益的基础上,获得一些波动的不保证收益;而保险公司也能寻求更高的长期稳健回报,有一定的空间抵御市场波动,平滑分红,实现「双向奔赴」。
特别是预定利率降到3.0%之后,固定利率的产品几乎没有想象空间。2.5%定价的分红险,分红实现率如果能长期保持50%以上,就有望超过3%定价的普通产品。
两相比较,分红险的优势反而更突出。
那么,问题来了。分红险固有的顽疾呢,有对症下药的方子吗?过去的问题不解决,隐患还是很大。
监管爸爸们比大家更关心市场的稳定性,更在意投资者能获得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所以也出台了一些新的规则。
比如:今年1月出台的《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要求保险公司下调新型产品的演示利率,并且及时披露红利实现率。
如何避免销售误导?
原来的三档演示利率去掉了高档演示,只保留了低档和中档演示,用于演示的利差水平分别不得高于0、4.5-预定利率。
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夸大收益。
而关于人员素质,其实行业里也正在发生一个比较好的良币逐劣币的过程。有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行业,推动行业洗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销售误导。
关于分红实现率
分红实现率一旦披露,大家都自己到账的分红就能有更清晰的感知。而保险公司为了持续吸引客户,分红实现率就不能做得太难看。
而且在2015年的文件《关于推进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有说明,如果保险公司连续3年分红水平达不到中档红利演示水平,保险公司必须下调演示水平。
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公司披露的分红实现率低了,也会直接影响他们卖出更多的保单。
这在规则上倒逼保险公司努力做好投资,确保客户的分红维持在中档水平以上。
另外,为了避免分红险造成保费高,保障低的情况,分红重疾已经被叫停。
所以,像我几年前买的那些「鸡肋」保险,现在也越来越少见了。
从某种程度上,随着保险市场越来越成熟,保险产品的设计也越来越完善,更能贴合客户真正的需求。
分红险目前仅限于年金、终身寿险和两全,对于传承或者终身现金流规划还是比较匹配的。
最后,产品好不好,主要还是看需求能不能匹配,符不符合预期。
保险是一种慢资产,是一种防守资产,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的底层,避免风险被击穿,同时也适合长期、超长期的财务目标规划。就分红型年金或者增额寿而言,适合规划教育金、退休金,以及未来的一大笔支出。
如果你希望5年内就用这笔钱,那这笔钱绝不应该买保险。以目前的预定利率,保险更适合10年以上的财务目标规划。
最后的最后,还是那句话,没有绝对差的产品,只有不合适的产品。每种产品的出现都有其自身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