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负债端资产端共振复苏的“戴维斯双击 寿险方面经过多年的渠道转型之后转型成效初现,个险渠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而在储蓄型产品... 

寿险方面经过多年的渠道转型之后转型成效初现,个险渠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而在储蓄型产品热销推动下银保渠道表现亮眼且期交保费高增,价值贡献有望提升。财险方面“质优量升”逻辑得到验证,预计保费收入仍将增长稳健,综合成本率有望进一步下行。投资端随着资本市场复苏、地产风险缓释和中特估逻辑下资产价格重塑,险企投资收益有望持续上行推动业绩明显增长;

从代理人渠道来看,虽然人力规模仍在脱落、保费收入增长仍然乏力,但行业整体已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改革成效开始体现,见底信号明显;从银保渠道来看,储蓄型产品热销推动银保渠道表现亮眼,在险企“价值银保”的战略下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同比高增,预计未来NBV有望同步改善。

定价利率调整影响或将有限,长期有望驱动高质量发展。

短期内,高利率产品下架预期有望促进需求的加速释放,从而推动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保险板块股价的明显上涨;中期来看,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环境下储蓄型产品稀缺的“刚兑保本”属性将使得其对低风险资金的吸引力犹在,有望继续承接更多的居民储蓄需求;

长期来看,定价利率上限的调整有望降低行业负债成本、消除潜在利差损风险,且有望压缩中小险企“价格战”空间,促进行业的有序竞争;头部险企有望脱颖而出,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综合成本率来看,23Q1上市险企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优化,“质优量升”逻辑得到验证。通过对全国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的跟踪我们发现,2023年汽车出行或不会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车险赔付率上行或不会超预期。且险企已超额计提了充足的准备金储备以剔除疫情等因素的一次性影响,未来准备金储备有望逐步释放从而平滑业绩。而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和险企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非车险综合成本率亦有望迎来优化;行业高景气度有望延续。

且由于过去三年受疫情及渠道转型影响保险板块深度承压带来的低基数,在资产负债两端的双轮驱动下保险行业有望实现较高增速,向上弹性仍然充足,我们维持保险行业“强于大市”的行业评级;

利率中枢长期下行,定价利率调整大势所趋。由于宏观经济增长动能切换,利率中枢长期下行。截至4月28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7973%,750天移动平均值为2.9453%,较2021年底下降13.63bps,在储蓄型产品热销、负债端成本较为刚性的情况下给保险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利差损压力。

中期影响或将有限,不改储蓄型产品热销趋势。中期来看,评估利率上限的下调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储蓄型产品吸引力下降,但我们认为在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储蓄型产品作为市场上稀缺的“刚兑”属性产品,有望承接更多居民储蓄类需求。首先,从需求端来看,受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承压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相对谨慎,叠加在“房住不炒”政策下房地产市场降温、资本市场波动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居民风险偏好短期回落,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长期维持在90以下的较低水平。202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居民消费信心亦有所恢复,但相对而言仍处于低位。在此背景下居民储蓄需求持续高涨,超额储蓄金额高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2Q4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1.8%,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值。受此影响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达17.84万亿,同比大幅增长80.2%;截至2022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为120.34万亿,同比+17.4%。

2023年第一季度全行业实现财险保费收入4667亿元,同比+10.44%,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2087亿元,同比+6.19%;占比为44.72%,同比-1.79pct;非车险保费收入为2580亿元,同比+14.14%;占比提升至55.28%

在“后资管新规时代”随着“非标转标”的持续推进,原来具有确定性现金流的非标资产逐渐退出,市场对具有稳定现金流量的资产偏好度明显抬升。同时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行情的持续演绎下,大量具有高股息、高分红、低估值特征的公司股票价值得到重塑,估值大幅上涨。同时目前长端利率处于低位,未来“易上难下”,赔率有限胜率明显,或将拥有较大向上空间。而为了满足负债端对赔付现金流的刚性需求,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策略本身就较为强调资金的安全性和现金收益,因此其资产配置结构中具有固定收益特征的债券类资产以及具有高股息、高分红特征的公司股票占比较高。后续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复苏和低估值资产价值重塑,保险公司投资业绩有望持续上行,从而推动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

寿险方面,渠道改革成效已经开始显现,NBV或已走出至暗时刻。

(1)从代理人渠道来看,虽然上市险企代理人仍在持续脱落、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尤其是期交首年保费收入仍然增长乏力,但目前我们已经观察到行业整体呈现出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见底信号明显;未来随着代理人人均收入的提升和在险企“优增员,强赋能”的改革措施引导下,改革成效有望进一步凸显、代理人队伍规模和质量有望逐渐提升,从而推动个险渠道的持续复苏。(2)从银保渠道来看,随着储蓄型产品的热销和险企重视程度的提升银保渠道表现亮眼;同时随着险企纷纷推进“价值银保”战略,以及在居民对储蓄型产品的旺盛需求下险企议价能力提升,银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费同比高增,我们预计银保渠道价值率也将同步改善,银保渠道未来有望贡献更多的新业务价值。

目前市场普遍担心未来定价利率下调可能削弱储蓄型产品的吸引力从而对险企产生不利影响。但我们认为若定价利率上限下调对险企影响可能有限,长期有望利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而从中期来看,我们认为定价利率上限的下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储蓄型产品吸引力下降,但是在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对低利率产品的接受度或已较高,且储蓄型产品作为市场上稀缺的具有“刚兑”属性产品,对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来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望继续承接更多居民储蓄类需求从而推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

展望未来,通过我们对全国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的追踪我们认为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汽车出行率或不会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因此车险赔付率上行或不会超预期;此外,险企在2022年已超额计提了充足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储备以反映疫情等因素的一次性影响,中国人保(中国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充足率分别提升9.70/4.36/3.91pct至44.30/45.62/43.29%,上市险企充足的准备金储备有望在2023年逐步释放从而平滑业绩。

而非车险业务方面我们已经看到险企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增强带来COR的下降;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以信保业务为代表的非车险业务COR亦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投资方面,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宏观经济逐渐回暖,资本市场亦迎来复苏,驱动险企投资收益率明显上行。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2/3.3/5.6/5.2%,同比分别+0.3/1.0/1.6/1.2pct。

A股推荐中国平安,弹性之选新华保险;H股推荐友邦保险,弹性之选众安在线。

THE END
1.相伴福尊享版:深度剖析中国人寿重疾险的保障与不足,中国人寿相伴...本文将对中国人寿新推出的相伴福尊享版重疾险进行介绍和分析,包括其产品结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款产品。 大家好,我是凹凸君。近期中国人寿对重疾险产品进行了升级,推出了相伴福系列,这个系列分为尊享版与普惠版。在这篇文章里,咱们先来聊聊相伴福尊享版。 http://m.ganv.cn/show/4658.html
2.香港保诚储蓄型保险怎么样1个回复> 问:储蓄型保险 1个回复> 理财储蓄型保险如何购买,收益怎么样? 1个回复> 问:储蓄型寿险 8个回复> 储蓄型重疾险? 1个回复> 储蓄型保险分红怎么查... 1个回复> 问:教育储蓄型保险 9个回复> 问:储蓄型保险有哪些 6个回复> 中国人寿储蓄型5年保险? 1个回复> 储蓄型保险与银行储蓄有什么区别...https://www.xyz.cn/toptag/xianggangbaochengchuxuxing-546558.html
1.中国人寿重疾险最新版,全面守护您的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各种健康风险日益增加,为了全面守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推出了最新的重疾险产品,这款中国人寿重疾险最新版以全面的保障范围、灵活的保障方式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http://ab.hnrenshenguo.cn/post/725.html
2.中国人寿增额终身寿险2024有哪些?中国人寿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推荐...中国人寿臻耀传家增额终身寿险(分红型)(2024版)是一款有效保额以年复利2%比例逐年稳定递增的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新品,有四种缴费期间可选,还支持月交,进可攻退可守,长期收益稳健。 我们以40周岁男性投保中国人寿臻耀传家增额终身寿险(分红型)(2024版)为例,买到10万基本保额,分10年交,保终身,需年交保费12930元...https://news.vobao.com/article/1124636540224271717.shtml
3.储蓄中国人寿(海外)中国人寿(海外) – 香港 English繁體中文简体中文 首页 推广 产品 服务 自助投保 关於我们 登入 首页 产品 保险 储蓄 智裕世代多元货币计划(卓越) 多重潜在回报 灵活转换保单货币 保单分拆权益 全方位财富传承工具 医疗及安老支援服务 了解更多 钻逸传承储蓄保险计划 多重潜在回报 终期红利管理权...https://www.chinalife.com.hk/zh-cn/products/insurance/savings
4.保诚终身寿险中国人寿强积金Chinalife 更多 中国人寿强积金公司新闻 | / 海外房产投资 柬埔寨海外房产 更多 柬埔寨房产投资 | / 联系香港理财顾问 香港医疗保险文章 更多 高端医疗保险 自愿医保计划 储蓄型医疗险 香港重疾保险文章 更多 消费型重疾险 储蓄型重疾险 单次赔付重疾险/多次赔付重疾险 香港人寿保险文章 ...https://www.kerri-finance.com/prudentialinsurance/LFP.html
5.中国人寿重疾险哪个好?2023年最新推荐国寿惠享福是一款简约型的重疾险产品,保障范围涵盖120种重大疾病。该产品的优势在于保费较低,适合预算有限的客户。 在选择中国人寿重疾险时,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保障范围:重疾险的保障范围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保障范围合适的产品。 https://www.pupu123.com/pingce/761.html
6.重疾险交多少年保终生2.产品类型:终身重疾险可以分为消费型、储蓄型和返还型。消费型重疾险价格较低,但保障期间内未发生理赔,保费不返还;储蓄型重疾险除了提供保障外,还具有一定的现金价值;返还型重疾险在约定年龄后返还保费或者保额。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类型。3.保障范围:终身重疾险通常包括重症、中症和轻症等保障。https://m.shenlanbao.com/wenda/topics/839338
7.中国人寿最好的重疾险价目表,这几款国寿重疾险了解一下最近,中国人寿打响了2023开门红第一枪,推出的几款产品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不过对于一些没有理财需求、想要保障型保险的消费者来说,国寿的重疾险也许更符合他们的“口味”。 作为我国保险行业的龙头大哥,国寿不管什么产品都能得到大量的关注,重疾险这边则是国寿福比较出名。 https://www.naibabao.com/cms/show-24756.html
8.为什么不建议买储蓄保险但是却不知道一年就将其取出是需要缴纳高额的“退保费”的。因此建议大家在计划购买储蓄型保险时要提前做好规划,考虑周全,收入是否长期且稳定,家庭是否有较多灵活资金储备,为意外提前做好准备,储蓄型保险一旦购买,很长一段时间内资金无法周转,提前退保的话,手续费高,损失多。 https://www.da-quan.net/ti/%E4%B8%BA%E4%BB%80%E4%B9%88%E4%B8%8D%E5%BB%BA%E8%AE%AE%E4%B9%B0%E5%82%A8%E8%93%84%E4%BF%9D%E9%99%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