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来讲,水滴筹就是依赖大众的善心来捐款,从而达到传播效果,实现流量转化,进一步扩展水滴保业务;过度营销、众筹项目造假、收费等问题,使得水滴筹的口碑出现负面影响。
作者|何乐
从普通人求助全民的“公益”平台到被曝出诈捐、抽成等事件,水滴筹背后的母公司逐渐浮出水面。对于许多利用水滴筹筹款和通过水滴筹捐款的人们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水滴筹背后的母公司——水滴公司是做什么的,还有不少人认为水滴筹是公益机构,但水滴筹的创始人沈鹏曾公开表示“水滴筹是商业公司,不是公益组织”。
或许还有不少人不知道的是,水滴公司早在2021年5月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财报显示,2022财年水滴公司已经实现扭亏为盈,总收入为28.0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21财年的-15.74亿元增长138.61%至6.08亿元,并从亏损走向了盈利。
从成立以来,水滴筹的争议就不断,那么,水滴公司究竟是怎样的商业组织呢?或许能从今天的分析中略知一二。
水滴筹引流,保险为主业
早在水滴筹上线前两年,轻松筹已经在2014年成立。2016年前后,随着不少用户开始通过轻松筹、水滴筹两大大病救助平台筹款,以及亲朋好友或陌生人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大量转发,水滴筹、轻松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一度被人们误以为是公益机构。
耐人寻味的是,水滴筹非公益筹款组织却广为人知,而水滴公司旗下的公益机构水滴公益却鲜为人知。事实上,水滴公益在2018年才上线。
2016年,以个人大病求助为主的水滴筹上线后,水滴公司随之也推出了水滴保险商城(以下简称“水滴保”)。官网显示,水滴保险商城作为互联网保险平台,以“帮助用户优选高性价比保险产品”为服务理念,一直致力于普惠保障方向,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消费者,普惠大众。
2017年5月,水滴公司通过收购保多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获得了保险经纪牌照;2019年通过收购重庆合诚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获得保险公估牌照;2020年通过收购泰瑞保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保险代理牌照。
公开资料显示,水滴公司实际上是一家拥有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3张牌照的商业保险中介公司,而且,它在美国发布的英文版招股说明书里自称是“全国最大的独立第三方保险平台”。根据招股书,水滴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三方面:保险商城、医疗众筹和互助业务。
为什么水滴公司一开始大力推广免费模式的水滴筹?水滴筹和其主业水滴保是什么关系,二者又是如何影响的呢?招股书显示,水滴公司通过水滴筹、水滴互助以及外部营销活动获得海量用户,通过数据洞察、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现有效的消费者转化,并为其提供定制的保险和医疗保健解决方案。
在尚未取得保险代理牌照的情况下,2018年-2019年,通过水滴公司实现销售的首年保费销售额分别为9.72亿元和66.68亿元,其中通过水滴筹内部流量转化而来的销售贡献率分别为85%和35%。可见,水滴筹的作用远远不只是为需要救助的人们众筹款项,而是利用普通人的救助信息,通过人们的转发扩散,吸引大量捐赠者和求助者。与此同时,水滴公司还提供各类保险开发场景,最大程度将公益众筹用户转化为保险用户,从而实现用户数量、经营业绩及各项经营收入的爆发性增长。
成立短短几年,水滴公司不仅在美股上市,还实现了营收的爆发性增长,并在2022年由亏转盈,可见水滴公司保险商业模式的成功。
然而,水滴筹自诞生以来,话题、争议纷至沓来。2022年6月27日,《中国慈善家》发表《大病筹款灰色链条:“职业筹款推广人”最多抽走7成爱心款》,披露了所谓“职业筹款推广人”通过帮助病患转发推广筹款链接,索要最高达70%提成的灰色链条,并点名了水滴筹等众筹平台。
利用大众的善心捐款,去帮助那些不幸患病、遭受意外而无力自救的普通家庭,众筹平台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其极具公益属性。然而,现实中,却因为平台监管不力,被有心人利用,发布虚假信息诈捐,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实为恶劣,而平台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免费到收费,从普通人的救助到有心人利用平台诈捐等等,水滴筹对筹款人信息核查、真实性的监管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虽然水滴公司否认了水滴筹是公益组织,但事实上,水滴筹的公众利益属性却客观存在。如何运营好水滴筹,为需要救助的人搭建一个良性平台,或许也是水滴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
扭亏转盈背后,保险业务收入下滑
从2016年上线到2022年4月,水滴筹一直都是处于免费模式。去年4月,水滴公司开始对众筹活动实行统一收费政策。资料显示,2022年4月7日,水滴筹开始试行收取筹款金额3%的服务费,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取0.6%支付通道费用。这意味着,水滴筹的服务费率为实际筹款金额的3.6%。
进一步来看水滴公司的保险业务。水滴公司的保险业务主要分为保险经纪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据同花顺数据,2020年-2022年,水滴公司的保险经纪业务收入分别为26.95亿元、28.27亿元、23.4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89.01%、88.20%、83.64%。从总额来看,水滴公司的保险经纪业务收入有放缓的趋势。同期内,技术服务收入则分别为1.94亿元、2.44亿元、2.16亿元。
保险经纪业务又分为短期保险和长期保险,其中2022年短期保险收入为16.29亿元,长期保险收入为7.90亿元,可见水滴公司以短期保险收入为主。截至2022年12月31日,水滴保共提供了775种保险产品,较2021年末增加了411种。虽然保险产品有所增加,但是水滴公司的保险业务却出现了下滑迹象。
从整体业绩来看,2020年至2022年,水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28亿元、32.06亿元、28.02亿元,同比增速为100.40%、5.88%、-12.61%,2021年后营业收入有放缓减速迹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4亿元、-15.74亿元、6.08亿元,同比增长-106.47%、-137.11%、138.61%。2022年水滴公司扭亏为盈,但从收入来看,2022年的收入是下降的,而公司实现盈利主要是源于营业成本的控制。
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水滴公司就开始采取有效成本控制措施,2022年运营成本和费用同比下降54.2%。其中,销售和营销费用从2021年的31.05亿元下降至6.24亿元,运营成本、总部及行政费用、研发费用有不同程度下降。
最新业绩显示,2023年Q1,水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6亿元,同比下降6.56%,归母净利润为4973万元,同比下降52.62%。
虽然通过控制成本实现了盈利,但是反观水滴公司的保险经纪业务,却是呈现放缓下降趋势。而水滴保业务的下降和水滴筹的变化无不关系。
据水滴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2021年,通过水滴筹发起众筹项目的病患数分别为80万人、170万人和240万人,虽然数量在2020年一度暴涨,但2021年后增速有所回落。同期通过水滴筹进行捐款的用户分别为4亿、3.4亿和3.94亿,捐款用户数量难创新高。
从某种程度来讲,水滴筹就是依赖大众的善心来捐款,从而达到传播效果,实现流量转化,进一步扩展水滴保业务。但是这一两年来,过度营销、众筹项目造假、收费等问题,使得水滴筹的口碑出现负面影响。
若想要进一步吸引流量,水滴公司应该进一步完善众筹平台的信息监管、真实性核查,同时减免水滴筹的服务费用,提升水滴筹的公信力和真实性以及公益性,使得捐款更大程度地受惠于筹款人,彰显企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