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界的印象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银行系保险公司,背靠母行的渠道和客户优势,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无情的现实却把这种观点击打得粉碎。
近期,随着大多数银行财报的发布,以及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披露,中邮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等10家银行系险企的经营情况也得以摆在投资者面前。
数据显示,2022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净亏损11.88亿元。而在2021年,这10家险企大赚97.61亿元。
到底发生了什么?
营收净利分化
与其他没有银行背景的保险公司来说,中邮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交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信保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光大永明人寿、中荷人寿等10家银行系险企,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数据显示,2022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430.68亿元,较2021年的3126.28亿元同比增长9.74%,增长率近两位数,且全部实现保费收入的正增长。
从规模来看,中邮保险、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位列前三甲,分别揽收914.34亿元、500.16亿元、491.22亿元。
第二梯队是农银人寿、中信保诚和招商信诺,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32.66亿元、311.89亿元、265.19亿元。
第三梯队的交银人寿、中银三星、光大永明,保险业务收入均不及200亿元,分别为181.44亿元、173.26亿元、170.76亿元,中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在百亿以下,为89.76亿元。
一份《2020年中国银行保险代理业务市场行情分析》显示,早在2020年,银行代理渠道就有成为香饽饽的趋势。当年有84家(占比87%)人身险公司恢复开展银保渠道业务,银保渠道保费收入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高出个险渠道8个百分点。
如今,背靠母行“大树”,银行系险企的保费收入获得增长也算在意料之中。“从行业企业竞争战略角度分析,银保渠道在有效应对当前国内险企营销渠道总体压力领域是有切实促进作用的,这一点在2022年保险行业整体需求低迷条件下银保渠道依然逆势实现高增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称。
然而,银行系险企的利润情况却不容乐观。2022年,银行系险企合计实现净利润-11.88亿元,较2021年的97.61亿元、2020年的86.27亿元相比落差巨大。
总体来看,它们当中有中信保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邮人寿、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中荷人寿共计六家盈利,净利润从不足1亿元至超10亿元不等。
亏损的是光大永明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交银人寿四家,亏损额度为几亿到十几亿元。
陈佳向市界投资汇表示,相比于保费规模而言,银行系保险企业这种增收不增利、亏损面近半,同比净利润降幅高达110亿元的巨大差距现象是必须引起全行业高度重视的。其背后既有疫情冲击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亦有银行系保险自身发展的桎梏性因素,必须尽快找到痛点堵点进行治理才能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投资失利是主因
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银行系保险公司为何却集体不赚钱?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市界投资汇与,银行系保险公司增收不增利的主因在于投资失利。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称,银行系险企在投资业务扩张中配置了较多的周期性资产或者运用了较高的财务杠杆,从而使其在预期下行以及周期下行时浮盈减少而浮亏增加,冲销了保险业务的盈利,导致出现了普遍的增收不增利和总体亏损问题。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投资端失利的具体表现包括几点:
一是投资回报率下降。银行系险企通常将保费收入投资于各类资产以获取投资收益,但在2022年,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金融市场波动等,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从而影响了净利润的表现。
二是投资损失增加。银行系险企的投资组合通常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各类资产,如果某些投资出现了损失,将直接影响净利润的表现。
三是保险赔付增加。保险业务涉及到赔付风险,如果某些投保人出险频率增加或赔付金额增加,将导致赔付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净利润。
的确,2022年,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包括银行系险企在内的整个险企投资端业务都面临较大挑战。
陈佳引用数据分析称,险企2022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是3.8%,其中人身险行业作为险企领先的投资收益板块其平均收益水平亦仅为3.9%,不仅低于其他标杆板块,更低于其2021年水平(4.1%)。“如果对照险企十年来平均投资收益率5.3%的水平,2022年银保系险企的投资收益水平充分反映了其利润创造能力的短板。”
从结构性因素细究,陈佳认为,一方面是银保渠道的基因决定了其市场策略更加偏向中短期储蓄理财型产品,而往往此类产品的价值增长空间和利润创造能力是相对较低的;另一方面,现今市场上银保渠道中那些期限相对较短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产品,存在很现实的到期返还和退保压力。两方面的压力驱使之下,不少银行系险企被迫将多余资金投向二级市场,以确保流动性和收益率兼顾。但很不幸的是,2022年资本市场总体走势让银行系险企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是不尽如人意的。
从供给侧分析,受制于美联储超速加息缩表造成的溢出效应,全球债市收益率曲线倒挂的现象2022年以来持续加剧,股债市场双双低迷让银行系险企在投资端的境内资本市场可选集合受限。
“从需求侧分析,银行系险企负债端管理日益面临其他金融竞品大类的激烈竞争,尤其是理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一旦缺乏足够竞争力,就会加剧净息差收敛,直接导致利润承压。”陈佳向市界投资汇指出。
▲(图源/视觉中国)
银行系保险公司也缺钱
与公众的印象恰恰相反,银行系保险公司不仅2022年出现了集体亏损,而且还集体面临“缺钱”的窘境。
偿付能力方面,多家银行系险企不尽如意。就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这一指标,截至2022年末,建信人寿、中邮人寿均低于80%,分别为73%和73.96%;农银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均低于100%,分别为82.92%和94%。
其中不乏偿付能力连续下降者。以工银安盛人寿为例,2022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工银安盛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5%、123%、107%、94%。
对此,工银安盛人寿解释称,2022年第四季度,因即期利率和权益市场波动较为剧烈,同时准备金评估曲线下降,导致公司净资产下降,叠加资本分级上限影响,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为补充资本金,多家险企采用了发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柏文喜称,多家银行系险企面临偿付能力水平下滑的局面,这导致企业采用增资发债的方法提高偿付能力,这种做法是短期内快速提升险企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必要之举。
安光勇提醒,险企应慎重看待增资发债,原因在于此举将增加险企的财务杠杆风险及监管合规风险。因此,“银行系险企在提高偿付能力时应综合考虑财务杠杆风险、成本和利息负担以及监管合规风险,并合理把握资本结构和资金运作。”安光勇表示。
陈佳也抱有类似观点。他称,银保系险企在确保银保渠道营收稳定的同时,严重忽略了新时代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导致其在产品研发创新方面的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微观市场上银行系险企的产品不仅单一、价值量较低、创新性和服务性不足的特点非常明显,在面对其他金融投资竞品内卷式竞争的挑战下显得船大难掉头。
他呼吁,“尤其是要避免以价格换市场、以质效换规模的过去式思维,真正把优质服务与利润创造两大能力有机融合起来。”
偿付能力报告中,工银安盛表示,为了应对偿付能力潜在下滑风险,公司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与投资结构,加快价值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