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1年前,29岁的樊何君告诉家人她决定去“卖保险”的时候,他们是崩溃的。
父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放弃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看起来红得发紫的房地产总监工作。丈夫则会在每次朋友聚会之前,特意叮嘱她“不许说自己在卖保险”——她很清楚背后的逻辑:“他怕我去开发客户,打扰到他的朋友。”
彼时,保险代理人往往被认为是一份门槛不高、收入不定、鱼龙混杂的职业,而且“特别烦人”。然而在这幅“画像”背后,中国保险业正站在一次跨越式增长的门槛上。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间,全国保险代理人数量一直在300万左右徘徊,但从2015年起,保险代理人开始以每年150万-200万人的速度激增。据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当时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国内共有保险代理人912万。
不过这份狂热并没有维持太久。
对于行业的波动,入行十余年的樊何君毫不讳言——从上千万人的队伍,缩减到两三百万人,未来甚至可能继续减少。变化的背后,有生活的变迁,有自我的重塑,有无奈与不甘,也有新的机会。
当年那些辞职卖保险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这是他们的人生,也是时代的注脚。
彼时,保险正在中国大地上迅速铺开。根据原银保监会的数据,2010年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而在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72万亿元,高居世界第四位。
和大多数保险代理人不同,樊何君的第一单并非来自熟人。
靠着直率和坦诚,她找到了自己的路径。“第一年,我卖出去的全是和我孩子一模一样的保单,依葫芦画瓢,一年挣了三十多万元。”虽然辛苦,但站稳了脚跟。
2016年,樊何君成功跻身百万圆桌会议MDRT,随后又更进一步,成为这一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的TOT会员。而在中国寿险从业人员近千万的巅峰年代,每年获得MDRT资格的也只有约1.8万人,其中TOT会员仅300人左右。
为了能给客户提供更专业周全的服务,这些年樊何君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涵盖法律、税务、教育、医疗、心理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这让她在面对客户时总是游刃有余,但真正的法门,仍是看起来最朴拙的“勤”和“诚”两个字。
樊何君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图为樊何君参加颂钵静心活动。
直到今天,她仍然遵守着入行时老师的要求,对客户一日一访,并尽可能地对他们坦诚相告。有时候,樊何君上午还在菜摊边给卖菜大婶讲解保险,下午就出现在亿万富豪的办公室里,帮客户分析如何资产隔离和家族传承。“无论客户身份如何,我相信没有人会拒绝你真诚地对他好。”
她甚至成了客户的家庭调解员,就在不久前,刚刚劝和了一对大企业主非要离婚分家产的闹心事。“看到50岁的客户两口子撕掉分家协议,相拥而泣,我觉得比我签一张百万大单高兴太多了。”
如今,樊何君的家庭早已认可了保险这份职业,而保险业也给了她家的感觉。“公司尊重每一个人本来的样子,在这里,你可以最大限度地成为最好的自己。”她说,自己每年最期待的事,是中英人寿四川分公司的颁奖典礼。“有一年我们甚至把舞台搭到了海上,这辈子婚礼都没有这么隆重,每年做一次公主和女王,很幸福。”
“每一个月给自己一天逃离假,啥工作也不干,逛街或静心都行。”她说,“就是不工作,允许自己摆烂,地球还不是照样转。”
不过她并不想停下脚步,而是想做中国的“梅第”奶奶,向保险业里无数人的偶像“梅第爷爷”致敬。梅第爷爷被称为“世界保险第一人”,从业逾60年,连续三十余年跻身MDRT会员,95岁时仍自己开车拜访及服务客户。樊何君也希望,在自己90岁时,还能神采奕奕地为客户们讲解专业知识,陪伴每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我一直都会在这里,等你来找我。”
2012年,当樊何君站在保险业的门口,武汉的董哲峰刚刚拿下自己的第一个MDRT。
那是他入行的第五个年头,终于脱胎换骨——他是当年公司全国第一个男性MDRT。在女性占主角的保险代理人行业,一个“理科男”,也磨练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2007年,这位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材生,放弃了医药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的工作,成了一名保险代理人。转行的原因很明晰:他想要一条更具挑战,也更具想象空间的赛道,说得具体些——他希望自己能实现百万年薪的梦想。
但和那个年代为数众多的保险代理人一样,董哲峰的前五年默默无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普通的“基层业务员”。
公司为他提供了各种培训,帮助他转型为一个合格的保险代理人,但真正“捅破窗户纸”的变化,来自心态上的突破。
“2012年秋天,我发现自己离MDRT还差7万元的佣金,就给自己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冲上去。”接下去的一个月里,他开始没日没夜地跑业务,做拜访。终于,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且“一发不可收”——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错过任何一年的MDRT。
在董哲峰看来,“进取心”是一个保险代理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如何激发动力,如何管理心态,则是一门学问。
刚入行时,他曾经花费5万元“巨资”报名学习心理教练的课程,收获颇丰。“这些技能,不仅能够帮助我调动自己,也能帮助我管理和激励团队,面对客户时,也能帮上不少忙。”他回忆说,曾有一位客户因为婚姻问题找他倾诉,“我们在咖啡馆里聊了8个小时,她终于放下了,甚至后来,她自己也成了一个很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目前,由董哲峰组建和管理的团队已经发展到四十多人,年销售额在1500万元左右。
2024年9月,董哲峰和爱人游览“人间仙境神的花园”喀纳斯卧龙湾。
他把自己归纳为“教练型”而非“保姆型”的负责人,信奉以身作则的“非权力领导力”——对于那些和他一样怀着进取心的人,“你只需把游戏规则设置好,让团队成员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好处,他们自然就会树立信心”,团队也能自然地高效运作起来。
他举了个例子:“今年团队里来了一位优秀的新人,我给他讲了保险业里很有名的10比3比1定律,就是10次拜访,会产生大约3个意向客户,最终能成交一单。他非常想验证一下,于是就一丝不苟地照做,果然,他第一个月做了五十次拜访,真就签下了5单。”
2024年7月团队的早会上,董哲峰带领团队对“夏日送清凉”活动中伙伴们客户拜访的案例进行研讨。
“保险行业对那些有企图心、渴望挑战高收入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董哲峰觉得,中英人寿始终像一个制度完善的轻创业平台,让很多受困于职场,但又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无法独立创业的人,通过在保险公司的平台上搭建自己的团队,构建起一个持续稳定的私人企业,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更大价值。
在沈阳,夏美丽每天早晨6点半会准时起床给老人做早餐,然后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一路是极好的亲子聊天时刻,而回家的路上,夏美丽会顺便做些运动,“跑一跑,或者拉伸一下”。她的健身卡已经办了很久,却很少用上。
但很快,她就发现这笔账有另一种算法。
刚入行时,她很认真地做了三个月的销售,连续五周3W(每周3个客户),还取得了营业区的七个周冠军。“但即使这样全力以赴地奔跑,我发现自己这三个月也就照顾了十几个人,给客户建立了四百多万元的保障额度。但倘若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就可以照顾到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家庭。”
增员,或许比单打独斗地埋头销售,更接近她心目中保险的意义。
这是伙伴的业绩,但夏美丽同样觉得温暖且自豪。如今,夏美丽的团队里80%以上成员也都拥有本科、研究生学历,很多小伙伴“拿奖拿到手软”。
公司乔迁庆典上,团队主管和客户代表合影留念,左起第九位为夏美丽。
“不完全统计,因为我而直接、间接来过保险行业的伙伴已有上百人,他们服务的客户数,以及为客户建立的保障额度虽无法具体统计,但有一点是确认的,更多的专业寿险规划师照顾了更多的家庭,送出了更高的保额,这就是我更喜欢增员的原因。”夏美丽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行人可以走得很远,这也是寿险行业的使命。”
但很多时候,遗憾仍然存在。“我每次在朋友圈看见众筹救命的时候,就会特别难过,一边生气无奈,一边又忍不住捐点款。”她说,自己特别想“消灭”众筹,“如果每个家庭,哪怕只有一个最基础的百万医疗险,也不至于要去众筹。”
在她看来,在我国已经有超过10亿人参与医保的同时,众筹仍在发挥作用,恰恰说明了商业保险的缺位与价值。“我很喜欢的座右铭是泰戈尔的《生命影响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夏美丽觉得,在保险这条路上,自己还有做不完的事。
2024年8月,夏美丽和客户一起参加公司组织的“2024年第二届N+健康生活杯夏季卡丁车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她的业余生活,也为她提供了与客户交流的机会。
康丽卫和儿子关系融洽,常常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到了晚上经常一个认真学习,一个做好业务。最终儿子如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她的业务也做得风生水起。
生活里的松弛感,也在渗入工作的风格。
康丽卫很喜欢做菜,因此团队聚餐几乎都安排在她家。“每个人提前一天在群里把要吃的菜告诉我,你点我做,到时候你来吃就行了。”聊聊业务,拉拉家常,家庭式的聚餐大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让工作变成了一件活泼而开心的乐事。
平常康丽卫喜欢邀请同事在家中聚餐,一边拉拉家常,一边交流业务。
同时,这份“美食攻略”也成了康丽卫与客户们独特的纽带。“每年洋姜成熟时,我都会拿它做一点腌菜,有客户喜欢,我就给他们送一点,提前把腌制过程的视频发给他们,既是情感的联络,也是实实在在的心意。”
她说,客户普遍对她的腌菜评价很高,“渐渐发展成他们自己在厂区种洋姜,成熟后让我去收获腌制再分给更多的人。”这条“腌菜产业链”聚起了小小的圈层,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这是生活的乐趣,也是职业的馈赠。
温暖利他,润物无声,似乎是当下保险人为这个行业标定的主色调。
来自湖南浏阳的周喜玉,正在尝试照亮身边的人,也探索自己的路。
2024年暑假,周喜玉带孩子一起游览桂林,体验阳朔浓厚的苗族风情。
这位充满活力的妈妈,正在全力以赴地拥抱新的事业与生活。她说,自己每天总是最早到公司,也会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把自己激活”。而事实上,中英人寿也推出了“ACE中英事业家”这样的计划,通过多元健康生活方式,为代理人打造温暖热忱并富有生趣的氛围,陪伴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去实现新的理想人生。“如果说幸福是一种能力,那我的这种能力挺强的。”
这似乎也是那些“辞职卖保险的人”共同的体验。
这些“辞职卖保险”的人,从这个行业里不仅找到了事业上的成功,也在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力所能及地向四周传递正能量。在他们眼中,保险行业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了“少年感”。“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我依然感受到内心的活力和热情。”董哲峰这样描述他的职业感悟。
在保险行业,成功不仅仅靠能力和机遇,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成长。康丽卫谈道,“这个行业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这不仅是保险行业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一个成功的保险人所共有的特质。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找到自己内心的“少年感”,追求自我成长,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变化中的市场,也在影响着这些坚守其中,从未退场的“卖保险的人”——是挑战,也是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