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回暖迹象明显。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32.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
其中,人身险公司总资产28.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1209亿元,较年初增长14.9%。
但不少保险公司的业绩却不尽人意。
先来看A股5家上市险企的业绩。
今年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A股5家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合计约10664.6亿元,同比微增0.96%;合计实现营收约6575.5亿元,同比增长1.4%;但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约830.2亿元,不增反降,同比下滑-9.16%。
其次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正增长,营收分别为954.28亿元和1387.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0.7%。
归母净利润方面,表现更差强人意。
一季度,仅中国太保归母净利润保持正增长,达117.59亿元,同比微增1.1%。
同期,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的新华保险,约为49.42亿元,同比减少28.6%;其次是中国人保89.63亿元,同比下滑23.5%;再次是中国人寿206.44亿元,同比下降了9.3%;以及中国平安367.09亿元,但同比减少4.3%。
上市险企除了承保业绩下滑拖累利润外,一季度权益市场的表现弱于去年同期,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02
中小险企赚钱难:一季度半数以上的寿险公司亏损。
在这40家亏损寿险公司中,亏损最多的10家合计亏损金额近80亿元,成为亏损“主力军”。
此外,亏损超10亿元的寿险公司还有英大人寿、建信人寿和泰康养老,分别亏损12.91亿元、12.53亿元和11.84亿元。
处于亏损“第二梯队”的是中信保诚和光大永明,分别亏损8.08亿元和6.24亿元。
剩下4家交银人寿、横琴人寿、长城人寿和陆家嘴国泰,亏损金额在3亿元—4.7亿元之间。
背靠银行股东的“大树”,银行系险企在银保渠道方面更具优势。但去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要求银保渠道佣金费用“报行合一”。该政策无疑长期利好行业,但短期对于各险企的经营业绩难免带来冲击,不同银行系险企的业绩也出现了明显分化。
比如,建信人寿2023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是1.88亿元,今年一季度则大幅亏损,净亏12.53亿元。而去年同期的“亏损王”中邮人寿则从净亏25亿元,到今年一季度逆天改命实现净利润27.54亿元。
也有个别险企分公司及业务员,为了完成业绩铤而走险。
5月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四川监管局发布1则行政处罚单。因财务数据不真实的违法违规行为,光大永明四川分公司被处罚款50万元,该支公司干部李云华被处警告并处罚款8万元,两名银保负责人终身禁业。
据《险企高参》报道,自2023年5月以来,这是光大永明第三次受罚。
总的来看,因利率下行,险企的投资端承压;又因行业监管趋严,“报行合一”政策严格执行,一些险企的业务开展面临转型阵痛,尤其是中小险企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险企的业绩分化或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