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客户做了一份方案,用了三五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做了组合,客户说:为啥你给我选的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啊?
我纳闷,问客户,您觉得哪家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啊?
客户说,你看A公司,小公司吧。还有B公司,听都没听说过。
实际上,A公司在2015年的时候保费规模就过千亿,而当年中国保费规模过千亿的保险公司只有6家。
至于听说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没听说过,不代表人家是无名小辈。我们看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后的理赔统计,赔付金额排第一的是苏黎世保险公司。
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苏黎世,但是人家在世界500强中排名地122位,有着150年左右的历史,只是因为他家主要经营财产险,我们作为个体消费者很少接触到而已。在个人客户能接触到的产品中,苏黎世的综合意外险一直是意外险种我首先推荐的。投保链接:
国人对香港保险的认知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人纠结于友邦和保诚,殊不知安达和宏利等公司,也有过人之处。
下面这份表格列出了《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各大保险公司的排名,以及这些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
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单位:百万美元
可以看一下,表中有哪些公司是以前听说过的。
还有客户有疑问:你推荐的保险公司这几年都是亏损呢?我的保单有保障吗?
这个看客户需要的是什么类的保险。如果是分红险,我会选择规模大、盈利好、资产管理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如果是保障类的保险,保险公司是亏是盈、利润多少,和您关系不大。
说了那么多,我作为保险经纪人,可以代理100家左右保险公司的产品,在为客户做方案的时候,必然有选取的标准。如果存在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这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最好、服务最优、品牌最佳、盈利最高,自然非他莫属。但是在任何领域,这样的理想状态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如何挑选?咱以保障类产品为例。
首先是产品的保障范围和价格。这个比较容易,有时候又会有点迷惑性。例如重疾保障50种、80种、105种,哪种好?价格一样,当然保障范围越多越好,价格悬殊,那就得看看值不值了,毕竟重疾险中保监会统一定义的25种,就占了整个理赔案例的95%以上,多保障几个发生率极低的病种,差别不大。
又如多重赔付的重疾险,有些产品号称最多可以赔付7次,比单次赔付的产品贵40%左右。人一生7次患重疾的概率实在太低了,是杀人了还是放火了。
但是,如果贵8%左右,换个两三次赔付的重疾险,倒是可以考虑。因为有的重疾发生后,患者是可以长期生存的,例如甲状腺癌、乳腺癌。现实中也确实遇到客户患甲状腺癌后,再咨询保险的,但是很遗憾,除了意外险,他很难再考虑其他的了。
其次是保险公司的服务。这个有点不足为外人道,是在和各家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的体会,哪些公司的内勤是真正办事的,哪些公司的内勤是混事儿的,接触多了自然心里有杆秤。作为经纪人,对保险公司的挑剔超过客户,理由很简单——对某位客户而言,只是一份保单;对一位经纪人而言,积年累月是数百上千份保单,如果保险公司服务不好,真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最后是保险公司的核保规则。核保规则主要体现在免体检保额和健康核保。我建议客户尽量避免体检,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经不起体检的,尤其是经不起B超扫啊。一半左右平时没有任何症状的人一上B超,就会发现有甲状腺结节、胆囊息肉,女性还有大概率查出乳腺结节。一旦发现这些状况,大概率就是相应器官剔除在保障范围外,保费可一毛钱不降呢。
一旦不是标准体承保,这个记录就终身相随了——以后不管投保哪家保险公司,投保单上都会问:您是否被其他其他保险公司加费、器官除外、延期或拒保?
健康状况好的客户,是随便挑保险公司和产品。但是对于有体况的客户,选择的范围一下子会小很多,只能挑选核保宽松的保险公司。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健康核保,差别很大。举几个例子——
例如同样一位客户,20年前发生心肌炎,痊愈,没有后遗症,历年复查心电图只是T波轻微改变。投保A公司,出体检照会,几乎要求客户全身上下检查个遍。同时投保B公司,直接就正常承保,连体检都不用。
再如一位子宫内膜息肉的客户,几年前做了手术,投保A公司,子宫原位癌、子宫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统统剔除在保障范围外;同时投保另一家,正常承保。
我们见过最悬殊的核保结果,是同一位客户,一家保险公司正常承保,另一家延期(即,暂不接受客户投保)。
能否为客户争取到理想的核保结果,首先靠有心,愿意帮客户同时去尝试两三家保险公司,毕竟这个过程中工作量比无体况客户至少多两三倍。其次靠经验,就像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手熟而已。当然,前提是你得找保险经纪人,找代理人的话,横竖都是他代理的那家保险公司了,没得选。
从这点上说,我很认同我们同事的一句话:我不忠诚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我只忠诚于我的客户,忠诚于我的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