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某保险公司欺骗大陆人?——这事儿和你有啥关系

客户先生为次子在香港BC保险公司投保了重疾险,两年后孩子被诊断为白血病,客户向香港BC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被拒赔,取消保单,返还保费,理由是未如实告知既往症:

客户先生不服,于是申诉。BC保险公司复核还是拒赔,理由如下:

我们身居大陆,对于这种拉横幅这种维权途径,并不陌生,但是在香港,这个事件被称为是史上第一场“保闹”,有的媒体直接将此称为“海港城事件”(见《21世纪经济报道》5月4日)。海港城在九龙尖沙咀,是香港最大最繁华的购物中心和名牌集中地,也是香港保险公司最集中的区域。

很多大陆保险销售人员,纷纷转发此事,一边倒地借此攻击香港保险,抬高大陆保险。在我看来,这件事更多彰显的是香港和大陆两地保险法规差异性。

这几年,大陆居民赴香港买保险经历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发展。2013年内陆居民赴港投保的新造保费首次超过100亿港币,此后一路飙升,连年上涨,2016年新造保费达700多亿港币,2017年开始,急剧下降,降幅达30%多。

在香港保险最火爆的2014-2016年,海港城的这几家保险公司整日宾客迎门,上下电梯的客户多到招致同一写字楼其他商户的投诉,多到要在海港城另租酒店场地接待客户签单。

大陆居民投保的香港保单有两类,一类是储蓄险,看中的是美元配置和收益(收益率的宣导是香港储蓄险销售误导的重灾区,这个暂且不表);一类是以重疾险为代表的人身险。这些重疾险会逐渐进入理赔高峰期,类似上面的拒赔绝不仅仅是孤例。所以,我借这个事件,梳理一下两地保险规则的差异。

孩子第一次住院,从门诊诊断和出院诊断可以推断,孩子是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求诊,门诊血常规发现“三系减少”,三系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住院诊断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还有其他诊断:幼儿急疹、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轻度贫血。

2015年9月,客户在BC保险公司为次子投保的产品,一份是储蓄险。年交近8万美元,5年交,附加医疗险、意外险:

一份是重疾险,保额10万美元,如果投保后10年内出险,额外赔付5万美元。

从保单结构来看,我绝对相信客户先生没有任何骗保的动机,否则不该买这么多储蓄险。

2016年12月,客户次子第二次住院,向BC公司提出医疗险的理赔,顺利赔付。这是住院病历。出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症主要是由EB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同时怀疑脑炎,但未确诊。

第2-6次的住院记录,很遗憾,第6次(也就是最上面的那份)出院诊断被盖住了。

这是第7次住院,怀疑白血病。随后在南方医院,被确诊。

事件梳理完毕,客户先生家这几年颇多波折,孩子几番生病住院,还要经历巨大的磨难,对家人真而言也是莫大的考验。家有小宝的,都能想见到背后的不易。

孩子的那份重疾险是不是应该赔付?回答这个问题,要牵扯以下话题。

不可抗辩条款是否适用?

不可抗辩条款,在香港成为不可争议条款。所谓不可抗辩条款,是指保险合同生效超过两年,保险公司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公司得赔付。

大陆《保险法》第16条对不可抗辩条款有统一的规定:

不可抗辩条款有前言后语,如果投保人故意未如实告知体况、且未告知的部分足以影响到核保,保险公司是否可以拒赔?从条款本身而言,是有有争议的——没有规定不可抗辩条款的例外情况。是不是投保人如果故意隐瞒体况,只要挨过两年出险,保险公司就一定的赔付呢?当然不是!在司法实践中,最终判决保险公司赔付或不赔的都有。

所以,如果投保人故意不如实告知,是有可能导致拒赔的。

这是大陆的情况,香港呢?香港《保险业条例》中并没有对“不可争议条款”的统一规定,每家保险公司的该条款都有差异。

这是香港友邦的,除外了客户欺诈或欠缴保费,以及附加的医疗险、住院险。

这是香港保诚的,也是将欺诈、附加险等作为“不可争议条款”的除外情况,其他的像误报被保险人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即使过了两年,保险公司也可以解除合同。尤其要注意的是,保诚的重疾险居然也不适用于“不可争议条款”。

这是香港安盛的,同样是除外欺诈或欠缴保费、含有重疾保障的附加险等。

这是香港大都会的:

这是香港宏利的:

基本上,香港保险的“不可争议条款”都会将投保人的欺诈排除在外——如果保险公司有证据证明投保人在投保时有欺诈行为,不管过了多久,都可以拒赔。

未如实告知,是否都会导致拒赔?

不一定。

首先,要看未告知的内容,是否足以影响保险公司核保决定。其次,要看未如实告知,原因是否合理——是无心之过(例如因为年代久远,合理遗忘),还是蓄意为之。

借香港保险投诉局2026-2017年报上的一个未如实告知的保险纠纷案例,看看官方的意见:

就海港城事件这个案例而言,孩子第一次住院时,父亲正在监狱服刑,而且首次住院的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客户并不知情也是有可能的。客户应该也据此申诉了,否则不必拿出服刑判决书,但估计BC保险公司未采信。

至于首次住院被诊断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和白血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和拒赔没有必然关系。因为即使隐瞒的体况,和出险的疾病没有必然关系,也会影响保险公司核保。香港保险投诉局年报中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客户没有披露自己乙肝携带,后来发生乳腺癌,保险公司拒赔。客户投诉说乙肝携带和乳腺癌没有必然关系,但是没有用,投诉局还是会支持保险公司拒赔。

医疗险能赔,为啥重疾险不能赔?

海港城事件中,客户次子2016年-2017年向BC保险公司提出了5次住院理赔申请,均获赔付了,尤其是2016年12月份客户次子的住院记录上显示是“第2次住院”。如果保险公司推断一下,第一次住院要么发生在投保之前,要么发生在投保之后。如果发生在投保之后,客户有住院险而不去申请理赔,有违常理。

我个人觉得,如果BC公司在客户第一次提出住院医疗险理赔申请时,就以有未告知事项拒赔医疗险、解除重疾险,是无口厚非的。如果客户没有足够的证据或逻辑证明自己不知道孩子曾住院,BC公司当然可以拒赔。

但是,客户第一次理赔申请被核准了。我当然能理解,保险公司不可能对每一例理赔申请都做详尽的调查,尤其是理赔金额比较小——行政成本不允许。但正因为住院险赔付了,重疾险就应该赔付——即使BC公司吃了哑巴亏。理由是禁止反言的法律原则。禁止发言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般契约理论,基本内涵是“Mywordismybond.”——言行一致,不得出尔反尔。

我举个例子说明禁止反言原则,是同事几年前帮客户处理的案子。

客户MM于是下一年继续投保,悲催的是,又宫外孕了。还是提出理赔申请,理所当然——拒赔。同事以客户名义帮她写了一纸申诉给保险公司,大意是:你去年赔了宫外孕的医疗费,我是基于去年的理赔才继续投保的,再次投保时你又没专门和我说明宫外孕不赔。所以,你得赔,否则我找保监会投诉去。

结果,保险公司黯然神伤地再赔了一次。

据说拉横幅以后,客户和BC保险公司重新谈判了,希望禁止反言原则能为他争取好的结果。

你觉得BC保险公司该赔吗?

我觉得从条款上来说,BC保险公司不赔,也站得住脚。但是如果赔付,会更有人情味儿。请不要忽视两个细节:

一,孩子第一次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时,父亲确实在服刑,一年后才出狱,有不知情的可能性。

二,不要忘了,客户在BC保险公司还投保了一份“隽升”储蓄险啊,年交保费约52万人民币,五年累计保费260万,即使孩子白血病了,这份保费还得交,否则前期保费几乎就打了水漂。孩子患的是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很悲伤地说,预后不好。

而这份储蓄险的身故赔付金,要到第7年左右,才和总保费基本持平。所以,BC公司的拒赔决定即使合法,也会让很多人伤心。

不管是香港,还是大陆,都可以通融赔付。期待客户能和BC公司争取好的结果,更希望孩子能挺过这关。

最后,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想说,也是我们该吸取什么教训吧——

1.不管香港还是大陆,投保时请务必如实告知体况。在大陆隐瞒体况,也是会埋下拒赔风险的(别忘了上文提到的律师统计)。遇到那些和你说“带病投保只要熬过两年,保险公司就得赔付”的人,请想一下ta到底是在维护你权益,还是想赚快钱。

2.鉴于香港保险健康告知比大陆更严格,为避免有拒赔隐患,请已经投保的客户再检查一下自己的投保单,如果未告知的情况,可以补充告知。

童博士:中山大学博士,保险经纪公司高级合伙人,全球寿险行业顶尖荣誉MDRT(美国百万圆桌)会员,专注于为新中产之家定制保障方案。团队成员多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高校,博士2名、硕士6名,拥有法学、医学、会计学等背景。我们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我们只忠诚于客户利益和职业操守。

THE END
1.太平洋财产保险受让太平洋保险(香港)100%股权事项获核准太平洋财产保险受让太平洋保险(香港)100%股权事项获核准 12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股权的批复,同意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100%股权。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ICREEP0556730Q.html
2.安盛保险公司分支遭黑客攻击,已造成“某些数据”泄露法国安盛保险公司16日发表声明说,它在亚洲的运营遭勒索软件攻击,证实媒体先前相关报道。 法新社援引这份声明报道,勒索软件攻击安盛下属机构Asia Assistance,影响其在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菲律宾的IT运营。 此外,攻击造成安盛在泰国的下属机构Inter Partners Asia处理的“某些数据”泄露。安盛将通知数据泄露所影响的所有...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39ucHLi0EZ
1.媒体评香港安盛投连险巨亏事件:赴港买保险未必真“保险”诚然,不能因安盛保险事件全盘否定香港保险市场,但内地投保者要打破对香港保险的迷信。一方面,内地保险市场越来越开放和成熟,产品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应该理性地看到香港保险市场也潜藏着多种风险。其中,潜藏的法律、汇率波动风险以及来自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和保险代理人的良莠不齐,同样需要引起注意。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733286
2.安盛保险公司遭遇Avaddon勒索软件攻击据外媒报道,保险巨头安盛集团在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菲律宾的分公司遭到了勒索软件网络攻击。 据外媒报道,保险巨头安盛集团在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菲律宾的分公司遭到了勒索软件网络攻击。随后Avaddon勒索软件宣称对此事负责,并称他们从安盛亚洲业务中窃取了3TB的敏感数据。根据该组织的说法,Avaddon获得的数据包括...https://www.51cto.com/article/663132.html
3.香港安盛保险巨亏案真相,海外保险谨慎再谨慎!新闻频道周末保险圈最热事件 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 数百受害者走上维权之路 谁该担责? 对我们又有何启发? 安盛保险巨亏案的来龙去脉 产品方 安盛旗下投连险【EVOLUTION】 此次暴雷的是其中的HKIF基金 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S (香港房地产基金) 据称主要用于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 ...https://news.hexun.com/2019-06-17/197551325.html
4.4亿安盛投连险一夜亏空!揭秘这唱天骗局!基础知识这些能理财的保险大多属于寿险,受到《保险法》的严格保护,保单安全性仅次于国债。 《保险法》第 92 条规定,即便寿险公司破产,国家也会安排其他公司接管保单,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会受损。 回顾安盛爆雷事件,它发生在中国香港地区,不受内地《保险法》监管,而且还是一起巨额金融诈骗…… ...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490218
5.陈辉:昔日备受追捧的香港保险,现在怎么样了?最近传的沸沸扬扬的香港安盛保险亏掉客户几个亿,导致数百名内地客集体维权的事件,就是香港安盛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必须的投资底线,从而导致亏损的教训。 4. 医疗制度差别 香港保险的重疾产品适用于内地指定的三甲医院,在保险合同内必须确认自己常住城市哪些医院是香港保...https://www.guancha.cn/ChenHui2/2019_09_09_517049_s.shtml
6.安盛保险介绍香港安盛保险公司产品,安盛保险公司产品解读,安盛保险公司产品计划书,香港安盛保险公司产品投保和理赔流程等。https://www.hkinsu.com/tag/%E5%AE%89%E7%9B%9B%E4%BF%9D%E9%99%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