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香港上市,截止到2019年7月26日,港股股价为84港币。市值1.02万亿。
平安的内含价值1万亿,市值1.65万亿,内含价值倍数(pev)1.65倍。
两家公司的内含价值相差一倍,然而股票市场给予的估值倍数却截然不同,友邦的估值倍数是2.4倍,而平安的估值倍数只有1.6倍。
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内含价值,
1.友邦的根在中国。
1921史带先生在上海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1947友邦撤离上海,将总部迁到了香港。
从1931年到1948年,友邦将业务先后拓展到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并设立了分公司。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友邦在创立之初已将业务立足于东南亚这片广阔的市场。
2.强势人物格林伯格
虽然友邦的创始人是史带先生,但是真正让友邦进入国际视野的,是Greenberg格林伯格。晚年的史带曾经做过两件最为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史带基金会,第二是钦定格林伯格作为他的接班人。
1967年,格林伯格上任时只有42岁。
从1967年到2005年,格林伯格先后担任VIP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个强势的老头儿领导AIG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2004年市值达6000多亿美元,也为股东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这其中就包括在投资界著名的人物戴维斯(“戴维斯双击”的本尊)。在AIG内部有一句话,ALLisGreenberg。
友邦先后在中国开设了八个分支机构,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江苏、东莞,江门,佛山。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友邦在保险竞争最激烈的上海,一直保持着外资中的龙头地位。而且其境经营财产保险的美亚保险也是当国力内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然而福兮祸所依,日后的纷争也来自于友邦的架构设计。
3.从业内引领者到逐渐没落
友邦虽然在制度上解决了合资寿险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奇葩的是,友邦每一个分支机构均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就是说这八家分公司之间是平级关系。一家公司下面有八个儿子,这在当时也蔚为奇观,然而隐患就此埋下。
2002年,友邦出了一件大事。当时的中国业务高管谢仕荣(现任友邦集团主席)非常罕见地召回上海分公司徐正广。徐正广原本应该于2003年12月退休的,但是这次召回面谈之后,于2002年6月30日,提前了一年半“被退休”。徐正广,何许人也?1992年友邦获得牌照时,当年12月11日友邦(上海)开业,徐正广是第一任总经理,友邦(上海)的拓荒者,可谓友邦的原老级人物。
徐正广来上海之前在台湾南山人寿(即友邦在台湾的分公司),由于苦于内地无保险专业人才,友邦上海很多高管都来自台湾南山,如刘明亮、吴信玉。其中吴信玉于1998年就离开了友邦,出任太平洋安泰副总经理。吴离开的原因也早预示了友邦内部种种的光怪陆离,据说“吴信玉当时在友邦的待遇居然比部属香港人还要低,这是他不能原谅的”。而徐正广的离开,也揭开了友邦人事变动的锅盖,2002-2003年,友邦出现了人事震荡。此前有人认为,“经过十年的发展,内部工作流程、组织结构都已成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出现混乱”,但事实却完全不是如此,比如黄金财离开友邦,去了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担任东南亚首席运营官,司存伟离开后担任安联大众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等。而离开的原因,皆因为外资或合资公司的怪现象——“玻璃天花板”,寓意高层职位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玻璃天花板”的意思是塔尖为外资老板,中间管理层为海外华人专才,底层是数量众多的本土管理干部和代理人队伍。以本土人才的勤劳勇敢刻苦外加聪明才智,早晚会出现能力大于职位的情况,而外资或合资人事金字塔的结构,如何能压得住?!最终受影响的只能是友邦自己。
其次,友邦的逐渐没落也源自于中国区与各分公司的权力争斗。原本友邦内地的各分公司是平级关系,但中国大区业务高管谢仕荣也不是吃素的,誓要改变现状,这也是提前退休徐正广的原因之一。谢仕荣于2001年在香港总部开始谋划筹建中国区,目的是将各分公司的独立财务核算,及各种权利上收,以便统筹支持各分支机构的运营,统一内部产品开发与行政流程。架构调整后,设立中国副总裁,实为中国内地友邦的一把手,各分公司向中国区总裁汇报,而中国区向香港总部汇报。
2002年8月,徐正广离开后,原友邦韩国公司的朱凯宁到位,任第一任中国区“一把手“,但只做了一年。
第二年,罗伯特·托马斯,待了二年。
2005年,曾担任印度Tata-AIG人寿的董事总经理的华毅安,稍好一些,干了三年。
2008年华毅安曾经精辟地总结,“过去十五年来,友邦这家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外资寿险公司,最大的挑战以及最大的成功都来自于本土化“。
2008年,华毅安将权杖交给了新总裁陈荣声。陈一上任就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回归保险本质,以保障型产品为主导“,等于直接否定了前几任总裁发力的”投资型产品“的策略。
再者,内地保险公司也虎视眈眈地盯着友邦。比如友邦的阵地上海,于2001年被平安赶超。同城的合资公司太平洋安泰也很生猛,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赶超过友邦,可悲的是后来策略调整,人才流失,也是昙花一现。市场被挤压,代理人队伍也有很多抱怨,友邦的代理人是出了名的高素质,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越来越厌烦台湾老师的“黄色笑话“。前线代理人队伍的文化相较于平安的狼性文化,又显得过于冷静和稳健,市场声音逐渐式微、落寞。就这样,友邦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引领地位,已无法回到往日辉煌。
公众号更新得更快些,想看的在公众号搜索”九头蛇怪“。总之您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