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公司是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保险机构。1992年,国务院批准美国国际保险集团所属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开始进行保险开放试点。1995年初,保险开放的试点城市扩大到广州。全国共设有8家营业性外资保险机构,154家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外资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限于个人缴费的人身保险业务,外资财险保险公司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外国人和三资企业。至1996年底,外资保险机构在华的总资产为13.28亿元人民币,总保费收入为5.7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0.74%。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渐取消了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业的限制,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均在发生显著变化。
外资保险公司机构名录(截至2018年末)
一、外资险企数量:数量增长停滞,占比持续下滑
1)外资产险公司数量从2004年的12家增加到2018年的22家,其中2004年-2011年数量稳步上升,2014年起稳定在22家。但是2014年起中资产险公司数量出现新一轮增长,导致外资产险公司数量占比加速下滑,2018年降至25%,创历史新低。
2)外资寿险公司数量从2004年的19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其中2004年-2009年数量由19家增至28家,2013年至今始终维持在28家。由于中资寿险公司数量持续增长,外资寿险公司数量占比呈现长期下降趋势,2018年较2017年进一步下降2个百分点至31%。
二、外资险企规模:总资产、保费收入占比均保持较低水平
保费收入:尽管从主体数量上外资保险公司已接近整体的1/3,但保费市场份额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每年持续增长,2004年-2018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4%,但是由于其绝对规模较小,市场份额未突破7%。在加入WTO后的2002年-2005年期间,我国保险业迎来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小高潮。2005年-2011年保费收入占比从6.9%降至3.1%,之后又稳步上升,近三年保持在5%以上。
1)外资产险公司2003年即在股权机构和业务范围上完全对外开放,但是2004年以来,外资产险公司市占率在1.1%-2.2%之间,整体发展缓慢。2014年起市占率逐年下滑,从2.2%降至2018年的1.9%。
2)中、外资寿险公司并存
目前,我国人寿保险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外资寿险公司并存,多家寿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91家人身保险公司,其中中资寿险公司数量达63家,较2017年底增加6家,外资寿险公司数量持平,仍为28家。
在中资人身保险公司中,2018年,原保费收入前十的为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华夏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天安人寿。其中,国寿股份原保费收入最高,约为5362.06亿元;平安人寿其次,约为4468.85亿元。
所占比重方面,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原保费收入在全国比重均超过20%,分别达25.88%、21.56%;前十公司占比合计达93.13%。可见,我国寿险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前十家保险公司依然占据着绝大部分的份额。
外资寿险公司市占率在2005年达到8.9%以后,由于保险业市场不断扩张,而外资寿险公司在渠道及产品方面均不具备优势,市占率震荡下行。2011年起,市占率开始稳步提升,2018年达到6.9%。
在外资人身保险公司中,工银安盛、恒大人寿、友邦原保费收入位列前三,分别达336.81亿元、323.72亿元、261.34亿元,所占比重均在1%以上。相比中资公司,前十外资公司所占份额有限。
三、外资险企利润:产险部分公司持续亏损,寿险两极分化
1)产险方面,22家外资产险公司大部分为独资险企,只有6家合资公司,其中法国安盛集团2018年11月宣布将收购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安盛天平再转为独资产险公司;而安联财险于2018年7月新引入4家股东进行增资,京东持股比例达30%,德国安联集团持股比例由100%降至50%,安联财险由外商独资险企变身为合资险企,并且10月更名为京东安联。但是这7家合资产险公司(统计时包括了安盛天平)近2年除史带财产、中航安盟、京东安联盈利外,国泰财险、富邦财险、安盛天平持续亏损,中意财险也由盈转亏;其他独资产险公司中利宝互助、瑞再企险、信利保险也持续亏损。2017年外资产险公司净利润合计为1.02亿元,占国内产险行业净利润的0.2%;2018年外资产险公司净利润合计为1.77亿元,同比增长74%,占国内产险行业净利润的0.6%。
外资产险公司2017-2018年净利润(亿元)
2)寿险方面,28家外资寿险公司中友邦是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独资险企。
外资寿险公司净利润呈现两极分化。友邦保险、恒大人寿、中美泰联、中信保诚、招商信诺2018年净利润排名前五,均超过10亿元,友邦保险净利润高达43.44亿元,其中友邦保险、中美联泰2018年净利润同比涨幅超出100%;而君龙人寿、中法人寿、鼎诚人寿、复星保德信、中韩人寿、长生人寿、德华安顾近年来持续亏损,其中3家2018年净亏损同比增大。28家外资寿险公司中,汇丰人寿亏损同比超过100%,高达-284%。2017年外资寿险公司净利润合计为78.33亿元,占国内寿险行业净利润的6.5%;2018年外资寿险公司净利润合计为128.99亿元,同比增长65%,占国内寿险行业净利润的8.9%。
外资寿险公司近两年净利润(亿元)
2019年以来,外资保险公司更是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2019年上半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12亿元,同比增长44.79%。这一数字也是2015年以来新高。数据显示,外资保险公司2016-2018年的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35.33%、35.67%和10.01%。
除了同比增速创新高,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速也继续远超过中资同业和保险行业增速。2019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2.5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其中人身险公司同比增长16.05%,财险公司同比增长8.31%。
外资保险的增速加快主要是缘于人身险公司的大幅增长。以今年一季度表现为例,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费增速63.36%,远超中资寿险公司14.13%的同比增速。外资财险公司原保费同比增长11.41%,与中资财险公司11.88%的同比增速持平。
外资寿险公司保费增速加快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外资险企分支机构获批规模和数量远超往年,为保费增长提供了平台基础。2019年上半年,15家外资保险公司20个省级分支机构获批筹或开业,规模和数量均远超往年同期,中高端健康险领域成为外资险企发力重点。
二是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推进,外资险企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进一步增加。今年以来,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获准筹建,11家外资保险公司增资获批,增资金额累计达46.66亿元。
三是外资保险公司注重寻求差异化发展,加强竞争能力。虽然外资险企的保费体量在保险公司中总体偏小,但是与部分中小中资险企“先重量再重质”的发展路径不同,外资险企一般比较坚定执行价值发展战略,更加注重高价值的保障型业务发展。在当前保险行业整体回归保障的大环境下,外资险企的这一发展战略更能适应保险大环境变化。
对照日韩两国对外开放历程,完全对外开放后外资在我国有一定发展空间。从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以来,我国保险业开始探索对外开放,目前处于半开放状态,2020年即将完全放开。日本韩国的对外开放历程经历社会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剧变,对我国借鉴意义较大。在日韩两国对外开放过程中都呈现出寿险行业外资发展较好,能在本国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财产险行业较缓慢,市占率不高的规律。我国对外开放历程中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外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缓慢提升,当前为8.57%,而外资财产险公司占据市场较为困难,目前市占率仅1.74%。我国寿险市场龙头集中度与日本韩国很接近,CR5都在50%上下5%的水平,均为本国企业。对照日韩完全对外开放后外资占比在20%左右,外资在国内有一定发展空间。
国内龙头强者恒强,地位难以撼动。对国内龙头公司而言,品牌效应强,营销渠道更加多元,渠道控制能力和议价能力更高,占据竞争优势的公司已经进入了经营的良性循环,我国保险市场基本形成了强者恒强的竞争态势,外资保险公司很难获取显著的市场份额,本地龙头地位难以撼动。
《2021-2027年中国保险公司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共十八章,包含2021-2027年保险公司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保险公司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等内容。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