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业内有传言称平安有意重返香港寿险市场。网传平安正洽谈收购虚拟寿险公司——众安人寿(ZAInsure)的业务,双方正处于讨论阶段。
平安的诉求是能够以代理或经纪等传统方式进行全渠道分销产品,但众安人寿的牌照目前只能网上销售。众安人寿未能保证说服香港监管机构扩大业务范围,目前交易陷入僵局。
但平安官方回应,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根据香港保监局的保险人登记册来看,中国平安在香港设立的中国平安保险(香港)是一家财险公司,尚未拥有寿险子公司。
其实早在18年,平安就着手筹划平安人寿香港子公司的设立事宜。同年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也提交了纸质申请香港寿险牌照。太平洋保险早就成功获得香港人寿保险牌照,并接连推出了多款出色产品。泰康人寿也在2021年获得银保监会批准,设立泰康人寿((香港)。
只有平安保险至今还没拿到香港寿险牌照,可他的对手国寿、太平洋、太平、泰康等,早就分占香港寿险这块大蛋糕。所以平安需要在香港设立寿险公司,增加新的业绩,完成区域性战略部署。
据统计,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新造业务保费高达590亿港元,同比飙升27倍,超2019年疫情水平,仅次于2016年的727亿港元。
2024第一季度,内地赴港投保新造保单保费为156亿港元,同比增长61%。内地赴港新造保单共5.2万张,占全港总保单的20.6%!
从保监局给出的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构成数据来看,终身寿险占比77.5%,储蓄险占比14.51%,二者合共占比92.01%。可见香港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并且内地客户众多。
但是平安没有香港寿险牌照,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向竞争对手。
1、阿里系马云与万通保险
2018年,云锋金融联合蚂蚁金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新浪等机构,斥资131亿港币收购美国万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60%股权,公司更名为“万通保险国际有限公司”。
收购完成后,美国万通持有云锋金融发行股份的24.8%,成为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2、腾讯系马化腾与Blue
2017年,英杰华在官网披露了与高瓴资本、腾讯合作的消息。
2018年9月,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及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香港首家纯互联网寿险公司——Blue(微蓝保险)。英杰华、高瓴资本、腾讯在该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0%、40%、20%。
新公司Blue(微蓝保险)专注发展数字保险,运用崭新科技做一站式保险平台,提供简易灵活的保障计划,不收取佣金,满足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
3、立桥集团与立桥人寿
2016年8月底,立桥集团收购丰亚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主力车险业务。
2017年6月丰亚保险易名为立桥保险有限公司,提供一般保险产品和服务。
2019年4月,立桥人寿获得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批准,在香港从事人寿保险业务。
2019年7月23日开展人寿保险业务
2020年10月,首间「立桥人寿财富管理中心」在湾仔开设。
4、央企系:国寿海外、太平香港、太保香港
国寿海外
国寿海外是是中国最大保险金融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1984年在港设立分公司。
太平香港
中国太平人寿保险(香港)简称太平人寿(香港),是中国太平旗下的专业寿险公司之一。
2015年12月正式开业,负责经营中国太平在香港地区的人寿及年金和永久健康寿险保险业务。
太保香港
2021年,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并迅速在香港寿险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母公司中国太保集团,是首家在三地(上海、香港、伦敦)上市的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