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诚哉斯言。
目前,众安保险有三名执行董事:分别是老欧、小欧和陈劲。
对于此次为何辞任,陈劲表示,这是“我个人内心追求的与众安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今后将未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与金融科技产业相结合的前沿领域。
这波操作,和当年众安保险首任总裁尹海略有相似:离职不离司。
一切似乎很突然,一切又并不突然。
如果比较有新闻敏感性的话,可能会注意到,在众安保险2018年年报发布会时,姜兴出现时,其另一个身份是联席CEO,而陈劲的Title则变成总裁兼联席CEO。
去年底的时候,众安保险的股东之一、平安保险集团也搞了个三人联席CEO制度,当时就被业界解读为未来的接班人培养计划。
而这次姜兴此次接任总裁后,实行刚半年的众安保险联席CEO制度也宣告终结。当媒体问及以后联席CEO制度还持续么,姜兴很坚定地答没有这种考虑。
SO,这不很明白了吗?这个所谓的联席CEO制度,就是一个接班的过渡措施而已。
其实这两年,已有不少公司发生高层更迭,有些公司换帅或将的内幕还挺狗血,为什么众安保险五年才换一次高管,就引起瓜友这么大的反响呢?
首先,众安保险是上市公司,象高层变动这种大事,必然会影响到股价,众安保险也不例外。自从传出陈劲离职的消息后,其股价节节下跌,已跌到上市以来新低。
再者,今年以来,众安保险已有一大波副总裁和核心业务部门负责人离职。一个人离职或许有偶尔因素,比如到龄或另栖高枝等等,但几乎整个核心管理层集体出走,那么人们便会发出这样一个问号:这家公司是怎么了?
众安保险开业的时候都不曾露面的欧先生,也开始逐渐走到前台。比如,上市敲钟的时候,便是由欧亚平和陈劲共同敲钟。当年为众安保险带来名人光环的“三马”,却没有出现。
(C位者乃欧亚平)
在上市敲钟后的管理层合影中,一直很低调的欧先生也站在了C位。
对于才56岁的欧先生来说,现在谈及接班似乎为时尚早,而且根据目前对于保险公司高管任职资格的要求,90后欧公子还尚未达到任职资格,还需要历练。
相比其他金融业,保险业有一个特别独特的特点创始人文化。不同的创始人,为保险公司注入了不同的企业文化DNA。
(马化腾、马明哲、马云)
在三马的晕轮效应下,瓜友们会倾向于认为众安保险的企业DNA是创新啊科技啊之类的Style。
其实连众安保险自己的员工也有这样的错觉,喜欢声称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保险公司。当然,现实很快给众安保险上了一课,您可不是画风自由的科技公司,而是受到严格监管的执牌金融机构。
(欧亚平)
真正熟悉众安保险的瓜友则明白,虽然明面上是三马共建,其实背后的实控人从一开始就是三马的小伙伴欧先生。
对于资本玩家出身或来自资金饥渴型行业的大BOSS们来说,怎么能不急呢?保险业原本就是烧钱的行业,互联网更是,两大烧钱行业叠加在一起,怎么能不急呢,是吧?
有没有一个可操作的盈利模式不重要,有没有一个有效的运营模式也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会讲出一个资本好故事。“人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简直就是对资本好故事的最形象的诠释。
在新加盟的资本的推动下,众安保险的画风也发生了变化,迅速完成上市、迅速拉升股价、业绩迅速变脸,从盈利变成巨亏。于是,股价也跟着迅速下跌。
看着很熟悉是不是?在资本市场,有多少如此相似的一幕在上演。
同样相似的是还有管理层的动荡。
(汽车事业群原总裁王禹)
去年还宣称要“勇闯无人区”的汽车事业群总裁王禹离开了,副总裁吴逖离开了,众安科技CEO陈玮离开了,零售业务负责人党毅离开了,金融技术部总经理王愚也离职了,乃至其精算负责人滕辉也被传即将离职。如今,他们的Leader“钢铁侠“陈劲也离开了(虽然没有离司)。
那么,这是互联网保险的失败吗?
顶着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名号,试图走出一条互联网保险创新之路的众安保险,趟了六年的互金之河后,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行更远。
这不是众安保险一家的失败。另三家步其后尘而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更是loser。截至目前,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已有三家换了总裁或CEO,只有易安的那位目前位置尚且坚挺,而且也是执行董事(而其董事长反而仅是非执行董事,不知这是啥操作)。
当然,三家公司换将的情况各有不同,比如,泰康在线原总裁王道南是到龄退休。
保险圈尤其是财险圈,都有对“安”字的信仰(数一数多少家名字带“字”的公司),作为新锐主体的几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也不例外,三家都叫某安或安某。可惜,好名字也没有带来让人心安的好运气。叫安心的那家从成立以来就不让人省心,监管部门的罚单都要收到手酸了。
众安保险成立以来,也没少因为所谓创新触及监管底线受罚。去年还光是业务,在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违规现象,也接到监管函。至于客户投诉率,无论考核指标改前改后,都居高不下。
产品高度碎片化、业务高频化,同时也意味着众安保险与客户的触点更多、更密集。作为没有分支机构、只能线上经营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必然在理赔端受其掣肘。
没有自有的平台和渠道、营销和理赔队伍,只能处处受制于人,肥了别人的渠道费和保费,真是佛系般的存在。
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三马纵论保险,作为保险业老将的“老马”马明哲对于互联网保险的认识,远比憧憬着保险业的二马更深刻而现实。在他看来,互联网上的产品交易金额其实很小,但“网络上的虚拟价值是存在的”。
充分挖掘网络的虚拟价值,而不仅仅拘泥于获取保费,正是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方法论。当然,作为巨头的平安原本有这样的底气尝鲜试错。互联网金融之于平安,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对于众安们来说,既没有品牌优势,又没有定价能力。既做不到成本领先,又做不到与众不同,何谈生存的底气?
何况,虽然作为监管部门鼓励创新的成果而诞生,其实众安保险们并未得享受到特别的政策红利。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作为新生事物,如何监管,确实也是一个现实难题。这其实也是监管部门当时一再思量之处。最后确定了线上线下监管同一性的标准。
当时,一位监管部门人士曾对娱贯财经表示,不能因为渠道的改变,就对监管原则做出重大改变。
至于原本想以创新作为灵魂和立足点,在咱国这种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环境尚不健全的环境下,基本上是个伪概念。
何况,作为标准产品的保险产品,其对标准化的要求,以及用户的普适性特点,本身就与个性化创新相悖。如果要说创新,可能在服务端更易于实现。
无论是这几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还是BATJ们,亦或是那些不时打个擦边球的第三方互金平台们,在保险产品的创新上,都铩羽而归。
那么还有什么可玩的呢?搞科技输出。这两年,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平安,在搭建完成自己的金融生态圈后,开始纷纷输出科技。小老弟众安保险也在搞科技输出。甚至,从去年开始,不仅要在国内搞输出科技,还输出到海外了。
曾和一些业内人士聊起众安保险搞科技输出,业内瓜友们通常报以“呵呵”。
有人给众安保险算了一笔账,从其目前的科技投入的成本来看,平均下来真的就是毛毛雨一般的存在。和平安财大气粗的科技投入相比,真的是九牛一毛。以众安保险目前的资金实力,在科技上烧钱怕是很难持续,光是工程师们的薪水就很难撑得久啊!没有科技人才,玩什么科技呢是吧?
六年前,当风格迥异的三马凑在一起,拿下首张互联网保险牌照时,Jack马将之视为三人的理想,“相信也是这一代很多互联网和金融公司的理想”。
现在离退休还有俩月的Jack马,不知是否还记得当年的豪言:“金融业对互联网的了解,远不如互联网对金融的了解。传统金融业干的活,我们都能干,只是什么时候干好而已。”
对于陈劲来说,五年前的那个春天,走进上海苏州河畔圆明园路那座很有腔调的联排老洋房协进大楼时,是否会想到五年间自己亲历众安保险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保险业的巨变?
花名“无忌“的姜兴,能否用“九阳神功”带领众安保险走出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