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20年12月31日收盘价85.58计算,截止2021年9月28日收盘价49.26,曾经的大白马已经跌去了42%,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不着急下结论,先来分析一下。
借用上图大家就一目了然了,2019年最多的时候竟然是912万。为什么保险行业2015年代理人增速高达44.9%?本人查了一下,原来保监会在2015年7月1日,取消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不作为执业登记管理的必要条件。根据《关于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各保监局不得受理保险销售(含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资格核准审批事项,并依法妥善做好后续工作。第三条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执业前,所属公司应当为其在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进行执业登记,资格证书不作为执业登记管理的必要条件。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平安的代理人历年情况
1,和保险行业的总体规律是吻合的,如果不是2015年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代理人的增速应该会是平稳的增速趋势,直至2017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代理人数量在2017年达到顶峰。
那么在代理人变化的背后,寿险的收入又会怎么样变化呢?我们可以将“已赚保费”看做营业收入。以下是过去十年的已赚保费情况。我们发现:
1,已赚保费从2012年的1340亿一路增长到2019年的5171亿,拐点是在2019年。2019年之前保费一直是正增长,2020年保费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2,保费的增速从2012年的11.1%增加到2017年的33.5%,拐点是在2017年。保费的增速为什么会在2017年掉头向下呢?因为代理人的数量在2017年达到顶峰。
3,引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代理人”在2018和2019年在减少而“已赚保费”在2018和2019年继续增长?分别用2017-2019年的已赚保费除以平均代理人数量可以得到三年的年均保费分别是278672元、352714元、430950元。也就是说2018和2019年人均保费的增长弥补了代理人数量下降的影响。
4,那么2020年的已赚保费出现首次下跌,又是什么原因呢?简单计算一下2020年年均保费是480310元,依然高于2018年,但是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代理人大幅脱落,导致年均保费的增长无法弥补代理人减少带来的影响了。
5,再看202H1的情况,指标显示上半年人均年保费已经止跌回升了,不过还需要继续跟踪观察。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寿险代理人大进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时代在2018年出现了拐点。
1,标志性指标是代理人增速负增长。预示着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或者说是收入获取方式将发生变化。(这里有事后诸葛的嫌疑,实操中应该是根据季报及时跟踪和分析动态变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分析,就会发现真正的拐点出现在2018Q3,但是即使穿越回去,当我们看到2018Q3季报的时候也不会意识到那就是拐点,起码要等到2018年报出来后才会有一点点的线索。)
2,已赚保费的负增长第一次出现是在2020半年报中,因为季报不披露已赚保费这个指标。已赚保费的负增长是这种模式不可持续的第二个预示性指标。(已赚保费的增速拐点和代理人的拐点同步出现在2018年,但是2018和2019年已赚保费仍然保持正增长。)
平安在2020年的年报中是这样描述的“平安寿险通过以营业部为核心的重点项目,结合“产品+”体系等,驱动实现“稳定队伍-健康队伍-三高队伍”三步走转型路径。目标未来2-3年,平安寿险代理人队伍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建立稳定、健康、优质的百万代理人队伍,逐步提升三高代理人的占比。”所谓“三高”是指高收入、高质量、高产能。我们可以跟踪的指标是收入和产能,以下是公司年报披露的情况。可以看到2020年代理人人均收入、寿险代理人收入都是同比降低的。
由于代理人新业务价值半年报这个也会披露,所以我将半年度和年度指标同时放在一起,以便于查看。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度比2019年度有了大幅度的下降,2021半年度比2020半年度几乎没有变动,这是不是说明新业务价值已经见底了呢?我觉得还有进一步的跟踪观察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