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二、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之中
四、强化法制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确保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办教育质量,提升民办教育社会声誉。鼓励采取股份制、合作制、合伙制设立民办学校,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学校。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规范独立学院发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办学校收费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
专栏13实施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计划
修订《广东省实施办法》,出台我省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系列配套政策,确保民办学校平稳过渡。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工作机制,制定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在财政、税收优惠、用地、收费等方面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实施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治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民办学校信息公示和信用档案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财务与资产管理,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民办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培育和建成一大批办学规范、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高水平民办学校,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健全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省、市、县人民政府应明确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和人员,加强督导能力建设。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制度,加大教育督导公开和问责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加强中小学督导责任区建设,提升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水平。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的评估监测制度,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信息系统,推进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的有效使用。
第二节调整优化教育空间布局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根据全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口发展需要,有序扩充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划建设,稳步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资源。科学设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提高城镇学校学位供给能力。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促进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三同步”。
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发展。适应振兴粤东西北战略,加强教育统筹发展,加大粤东西北地区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教育装备区域间差距,扩大粤东西北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教师资源在城乡及校际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教师对口帮扶工作,建设粤东西北地区省级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健全粤东西北地区教师培训机制和交流学习机制,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加快提升粤东西北地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水平。
专栏14推进粤东西北基础教育现代化
以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先进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扩大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巩固已经通过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建设成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提升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水平。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内涵优质发展。配齐配足紧缺学科专业教师,建设高水平校长、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推进实施“全面改薄”工作,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稳步推进“世行贷款”项目。深化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工作。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地方专项计划”,确保“地方专项计划”真正惠及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考生,进一步提高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到2018年,粤东西北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覆盖率达到75%以上。到2020年,粤东西北地区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全覆盖。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城乡教育设施,实现教育设施建设办学效益、规模效益、社会效益一体化。推进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达标,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鼓励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学区化管理等办法,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打通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要素流动各个关卡,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科学调配,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试点,加快建成一批示范区,切实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帮助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为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良好环境。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稳步扩大免费范围。探索率先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统筹机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健全幼儿园和高中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完善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加强以W籍为基础的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确保应助尽助。落实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各地应严格落实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费。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创新寄宿制学生关爱和教育形式。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
第三节完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协同机制改革创新,加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力度。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联合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校地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高校主动对接省内重大创新平台、高新区、专业镇等创新载体,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科研创新供需对接机制,搭建高校科研创新信息对接平台,促进科研创新供需双方紧密对接。深化高校科研开放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将所属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向市场和企业开放,完善开放共享管理制度,吸纳校外科研人员进入创新平台开展创新研究。鼓励和支持高校以项目研究、人才派出和引进、平台基地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科研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