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机构投资InstitutionInvestment赵越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012年7月19日金盛人寿正式翻牌为“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安盛)的新闻犹在耳边。眼下,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安盛集团的这场“银保联姻”,已有一年光景。
在这家中法合资的保险公司里,如果说不分你我,不分中外方,显然是客套话。
总裁兼CEO马哲明代表安盛,执行副总裁郭超代表工银;马哲明代表法方,郭超代表中方,这是默认的事实。
俗话说得好,哪有夫妻不吵架。婚后,工银和安盛也没少拌嘴。
发飙大会爆发标准之争
一场被称为“发飙大会”的内部会议,将会被记入工银安盛的发展史。
《机构投资》获悉,2012年工银安盛的一次管理大会上,马哲明因不满工行主导开发的一款产品,勃然大怒,表示这款产品是唯一的例外,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产品了。
大会上,马哲明驳斥了在计算盈利方面的所谓中国标准,认为安盛使用的欧洲标准才是正确的。
“安盛如今和工行的合作,就是为了借助股东的力量,帮助业绩的发展。而不是用客户的资产去赌博”,马认为工行的策略太过冒险,而安盛是一家保守的公司。
这场管理大会,后来被戏称为外方老总的发飙大会。凑巧的是,这场冲突里,公司执行副总裁郭超并不在场,或许这也是外方态度如此强硬的原因之一。
“如果郭超在场的话,按照郭超的性格,估计‘中法战争’就要打起来了,”工银安盛的一名员工告诉《机构投资》。
这样的冲突并不是特例,就在刚刚过去不久,工银安盛原先计划推出的一款价值型产品项目正式终止。这是公司现任市场部负责人上任四年来第一个被拒掉的产品项目报告。
“可能在产品立项或者很早的探讨阶段,管理层对产品会有许多分歧。但是一旦产品立案,从来没有出现过产品在投票的时候被投死的现象。”工银安盛的一名员工透露。
苦的是产品部员工,翻牌后,如何平衡中方和法方成了他们的主课题。设计的产品要想通过,既要满足中方的要求,也要满足法方的要求。而事实上,中方和法方的意见不一是常态。
“两方意见不一,有些事情做起来就很难。我们只能不停地去沟通、斡旋,争取寻找一个较好平衡点,使我们的方案让双方都觉得可以接受。我们的工作,最容易体现双方股东价值理念的差异。”上述员工说道。
而这些,只是工银安盛两方众多磨合小插曲的冰山一角。工银安盛中,法方和中方的矛盾由来已久,也可以说,在意料之中。
“经营理念不同”是众多机构人士的一致评价。合资公司里,中方和外方的经营理念不同,产生分歧也就不足为奇。
理念分歧:做LV还是Carrefour
对于中方和外方的理念分歧,有人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简单来说,外方想卖LV,中方想做家乐福。家乐福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LV则是靠限量高端。”
路易威登(LV)和家乐福(Carrefour)是法国两个家喻户晓的品牌。LV定位高端品牌,傲居奢侈品牌之列,并且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个象征物;而Carrefour(法语意为十字路口)则是起源于法国某地十字路口旁的大卖场业态首创者,以低价多销的模式扩张,业务范围遍及世界。
“我们现在就是走家乐福的路线,作为一家银行系保险公司,深受银行文化的影响。银行一般采用薄利多销的模式,先把数量和资产规模做起来。资产规模上不去,其他的也无从谈起。”工银安盛内部人士透露,“工行方面,认为先要市场占有率再要利润,而安盛则一直强调利润率的底线,不愿牺牲利润率来增加市场份额。”
这样的理念分歧并不令人意外,合资公司往往偏好不一样。处在国内经济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环境里,中资公司往往较为乐观,认为市场潜力无限,对风险的接受度比较高。基于此,中资公司的立足点往往是先占住市场,再提高利润,秉持“没有市场,没有销量,就不要谈利润率”的态度。
相比之下,传统的欧洲公司因为经历过较多起伏,多数遵循价值指标这样一个比较安全的指标,对利润率的要求很高。宁愿少赚,也不愿意生产太多亏损的产品。
很明显,安盛的LV策略在中国水土不服。
1816年成立的法国安盛集团是全球最大保险集团,有着近两百年的保险管理历史。成立于1999年的金盛保险,由法国安盛集团和中国五矿合资成立,两者分别持有该公司51%和49%股权。
笑傲全球保险界的安盛却在中国遭遇了“滑铁卢”。
在工商银行翻牌前,金盛人寿在中国13年累计亏损接近9个亿。这样的亏损甚至无法让公司员工淡定。
“老外喜欢动不动就搬出长期发展策略,照我说,都亏损了13年,也没什么资格讲长期,理论上安盛亏了13年都可以回法国去了。”工银安盛人士坦言。
尽管手中的股权由51%降至27.5%,作为保险界的员老,安盛依然是骄傲的。像是没落的法国贵族,尽管权势不在,却依旧将其古老的姓氏和尊贵的头衔视为自己的资本,坚持自己的理念。工银安盛老员工透露,法方在销售方面,有着惊人的固执。
员工反映自己公司银行渠道保障型产品卖不动,其他公司的分红型产品畅销。法方却坚持己见“为什么我们不能educate人家呢?我们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保险公司,工行只是世界上最好的银行之一,它又不懂保险,我们才懂保险,怎么卖保险应该由安盛说了算。”
安盛的天真显露无疑,正如其多名员工坦言,“大道理说起来很漂亮,但需要考虑国情,很难实施。”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在银行业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对于安盛的质疑,工行到底懂不懂保险?
“工行懂保险,而且非常懂保险。第一,工行曾经是平安保险的控股股东,也是平安的第一大股东,后来卖掉了股权;另外,太保是工行一手扶植起来的,工行曾经是太保的第二大股东,从2002年到现在10年间,太保从一个20亿规模的公司到现在拥有2000亿规模,可以说工行功不可没。”一位机构人士分析。
三年目标外资第一
据工银安盛的员工透露,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孙持平提出了其三年的目标,即今年35亿元;明年82亿元,并争取在外资保险公司做到第一;后年冲进全国前七名(目前寿险市场前六位分别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泰康人寿)。
一位知情人士人士告诉《机构投资》,现在工商银行的银保渠道,都是郭超在管理,而工银安盛大部分的业务量都来自于工商银行,剩余渠道则由原来法方的股东在管理。
他告诉《机构投资》:“现在工行渠道比较大,银保一被工行拉开之后,就显得其他渠道比较小。安盛集团在海外也是比较强势的,目前对运营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毕竟股权比较少,郭超本人对老外也属于非常不感冒,现在更强调要本土化。”
事实上,工行对工银安盛尤为重视。在2012年7月19日工银安盛的开业典礼上,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行长杨凯生以及一位副行长、董秘和银行卡部老总均参加了仪式。据工银安盛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其目前在国内有分支机构的省份的工行分行长也都参加了这一仪式。
“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工行正式进入了保险领域,向全功能金融集团的目标又进了一步,寿险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保险配置在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而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通过控股寿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姜建清曾如是表示。
在姜建清看来,拥有一张保险牌照,显然对于工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工行每年的代理保险保费规模达到1000亿元,相当于一家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全年的保费收入,而工行也有意深耕银保渠道。
“据说工商银行对我们公司报以很大的期望,在工商银行业比较强势的前提下,我们觉得三年后,公司格局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谈到此处,工银安盛的这位人士显得有些讳莫如深。
变化也许不用等到三年后。最新的消息是:执掌帅印八年的法方高层马哲明将离开,张文伟就任总裁兼CEO。这也传递了一个很明显的讯息:这家中法合资公司的法国气息逐渐淡去,中国味渐浓厚。
我们不妨看一下工行旗下的另一家合资金融机构——工银瑞信。最新的消息是,工银瑞信将外方派出的副总经理,削权并降为总监级别。
“你看工银瑞信,现在还有瑞信什么事吗?”一位机构人士戏言。
难怪有人指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外资所能带来的,无非是技术、系统、风控和国际业务。“但是困扰大部人的问题是,如果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技术和系统的市场,那我们要他们做什么。”
做Carrefour还是LV?工银安盛在中法的十字路口,方向似乎已经越发清晰。或许,早在股权变更的那天,结局就已经注定。
工银安盛发展历史的资料
工银安盛保险有限公司前身为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1999年5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由AXA安盛集团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两大全球500强集团合资组建,是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的保险公司,亦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批准的首家寿险公司。
2012年,随着工商银行成为最大股东方,金盛保险更名为工银安盛保险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的股权结构为:中国工商银行持股60%,AXA安盛集团持股27.5%,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持股12.5%。
1999年
正式对外营业。
2004年
全面实施多渠道销售策略,银行保险、邮政保险均取得重大突破。
2005年
北京分公司开业;
获准经营团险业务。
2006年
广州分公司升级成为广东分公司,营业范围获准扩大至广东全省;
员工制理财顾问模式在上海启动。
2007年
上海私人理财中心成立,开创业内先河;
在广东省营销网点拓展至佛山顺德、深圳;
2010年10月
工商银行斥资12亿元,与AXA安盛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就金盛人寿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
2012年
6月,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金盛人寿60%的股权申请获批。同时,金盛人寿获准正式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根据公告,中国五五矿集团公司和安盛中国公司分别将其持有的金盛人寿36.5%和23.5%的股权转让给工商银行。
2013年
前6个月持续保持单月原保费收入位列合资寿险公司首位,实现总保费收入近65亿元,实现了近十倍的增长,同时业务经营范围已覆盖全国29个重要城市,服务客户数量同比翻番,员工及销售团队人数同比增长约六成。
附:2012财富500强:世界主要保险金融集团前十位
排名公司名称(中英文)营收(单位:百万美元)净利润(单位:百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