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男士是南非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博士(Dr.MariusBarnard),一位伟大的心脏外科医生,1967年世界首例心脏移植的手术实施者,1983年重大疾病保险的发明者。
一天,有一位女士来到巴纳德博士的诊所。她当时34岁,有自己的事业,离过婚,带着两个孩子。她很消瘦、疲劳、多汗和咳嗽,还有吸烟的习惯,身体状况不好。检查发现,她得了肺癌,还好是初期。巴纳德医生通过手术切除了癌细胞肿块,对她说“我这次的手术非常的成功,你回去后做好后续治疗,好好的休息。并叮嘱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注意休养,挺过五年生存期,目前你就像没有得过这个病一样,按时检查。”
但没有想到两年后,女士就回来了,但是脸色已经很难看了。赶紧去检查发现癌症复发了,只剩下不到三个月的寿命。巴纳德医生甚至有点生气的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不是和你说要好好休养吗?
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巴纳德博士,作为医生可以救人,甚至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可却无法解决病患因缺钱而放弃治疗的难题。因此,巴纳德博士与南非当地的保险公司合作设计了一款保险产品,它能够解决病人在被确诊之后,获得一笔保险金作为治疗、康复及弥补收入损失的费用。
巴纳德博士很悲伤,说了一句有名的话,这句话是重疾险发明的理论基础:医生只能拯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却不能拯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所以,医生和南非的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张重疾险保单。
从这个故事,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重疾险不是医疗险。
医生意识到病人手术后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持才能活下去,才发明的重疾险。所以,重疾险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医疗花费没有关系。重疾险是收入损失险。
2.重疾险不是保死不保病的。
医生是希望病人经过治疗后活下去,才发明的重疾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重疾险是保死不保病的呢?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听到的大多是某人因为得了重疾去世的消息,像李开复这样,得了病积极治疗的消息很少。而现状是:中国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不到30%,而欧美日本却可以达到60%以上。这是为什么呢?
中美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比较
中美癌症5年的生存率差距这么大还有一些原因:
肿瘤类型不一样
治疗的规范性不一样
公众对于肿瘤的认识不一样
财务支持的力度也不一样
就拿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癌症早诊断筛查上面我们就看到了差距,大家都知道早发现,早治疗肯定比晚发现在治疗在治愈率,生存率都要提高很多很多倍。
资深寿险规划师魏强总结五点:
1.病种不同。我们的胃癌、肝癌等发病率高,这样的癌症本身存活率就低,而欧美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发病率高。
2.发现时期不同。我们中晚期居多,欧美日本早期发现较多。
3.治疗规范程度不同。
4.对癌症的认知不同。不得病时坚信自己不得病,得了病坚信自己一定会死。
5.财务支持不同。欧美日本可以根据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我们更多时需要根据经济条件制定。
这是人们对于重疾险认识有偏差的原因。
再回到重疾险的起源,医生发明重疾险的目的是希望人们不管得不得重疾都可以好好活下去。活下去是目的,重疾险赔付是手段。延伸开来,为了更长久更有尊严地活下去,除了购买重疾险,还要早预防、早诊断、规范治疗,这些手段最终要做的就是实现重疾不重。
所以重疾不重是一种理念,是通过早预防、早诊断、规范治疗、财务支持等手段,实现重疾不重,让人更长久的活下去。
重疾险的发展:
(这一段为网上搜索的资料,如有勘误,请指出。)
重疾险于上世界80年代中期传入英国,90年代已经是销售最好、最受投保人欢迎的产品之一。同时于上世界80年代引入东南亚地区,已经发展相当完备,尤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960年,美国保险公司讲癌症列入保险赔付责任。
20世纪80年代初以色列的保险公司加入冠状动脉疾病。
各国和地区引入重疾险年份:
1987年:英国、澳大利亚
1988年:美国
1989年: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泰国
1990年:瑞士
1991年:德、法、意、台湾
1992年:日本
1995年:中国
在发展过程中:保障范围逐渐扩大。由单纯的保障重大疾病,到保障早期疾病如原位癌等,功能也日趋完善到有分红(一定程度抗通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