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今年1月披露的数据,野猪在我国28省有分布,数量达200万头,已不存在生存威胁,且很多省份数量过高,其中致害省份达26个。
野猪并非生来“面目可憎”,2000年,野猪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但在2023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三有”名录),野猪被调出该名录。
“身份”更迭的背后,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控野猪致害,又该如何平衡保护与防控的关系?
野猪为何泛滥?
“我们在南大仙林校区后山布设了5台红外相机,监测那里的野生动物行为学特征,结果每月都能监测到野猪,而且它们全年都会出现。”李忠秋带领学生们对这些野猪进行了日活动节律分析后发现,野猪活动强度最高峰发生在5时至7时,次高峰发生在15时至19时。
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一位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江苏监测到的野猪大约一万只,野猪致害发生地区集中在江苏的丘陵地区,例如南京市江宁、玄武、溧水、高淳、栖霞、浦口等区,以及镇江市句容市、丹徒区、润州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溧阳市,淮安市盱眙等地。
野猪致害在全国许多省份并不鲜见。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金崑指出,目前全国有26个省份857个县区存在野猪致害的情况,例如陕西、山西、福建、广东、河北、浙江、宁夏、四川、安徽等省份,但每个省份的情况不一样。野猪致害在农村主要是破坏农作物、种植的药材林果等,在城乡接合部主要是威胁到当地群众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
野猪致害已不是新话题。目前,国家林草局已在山西、四川、福建、江西、河北、广东、陕西、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宁夏等14个省(区)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
如何科学监测、控制野猪活动轨迹?
当野猪已经不可避免地传入人类生活区域,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些不速之客?
采访中,多位专家介绍,目前,业内主流的野猪监测手段为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热成像监测和野外踏查。基于这些手段提取的数据,可以为决策机构调控野猪的种群结构提供参考。
野猪种群调控依据在我国有章可循。《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显示,根据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差异,建议在南方丘陵地带种群密度按2只/平方公里控制标准;对北方地区,种群密度按1只/平方公里控制标准。具体猎捕量应在调查掌握上述区域野猪种群实际密度的基础上核算。
目前,国内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开展野猪致害防控策略。例如,江西省研发野猪电子限制器设备和野猪自动猎捕远程监测管理系统;福建省将野猪防护设施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推广修建干壕沟、金属围网、围墙等物理隔离措施;陕西省统筹建设脉冲电围栏、阻隔栅栏、植被隔离带等隔离防护设施以及配置红外感应、影响联动影像预警设备。
金崑表示,各地进行野猪的致害防控、招募专业的护农狩猎队伍,需经过法律法规、专业的培训、安全教育以后,才可以依法依规进行致害的野猪捕猎,但是不能到自然保护区猎捕,也不能在禁猎区和禁猎期猎捕。
如何平衡致害防控与生态保护?
面对野猪的袭扰,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控?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学实验师包浩然建议,可以在农田旁建设防护网,在县道旁建立野生动物的迁徙廊道,为它们留出一定的生态空间,也可以在高铁沿线布设防控野生动物的护栏。
李忠秋建议,在野猪常常出现的区域,避免堆放垃圾,并告知路人禁止投喂野猪,与野猪保持安全距离;而在农村,则可以在农田附近设置红外报警灯。
李忠秋认为,要想平衡野猪致害防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要充分了解区域内野猪的年龄结构、种群结构、年均增长率等数据,以此判断野猪的种群是否稳定。
这与刘丙万的思考不谋而合。刘丙万认为:“目前国内用于监测野猪活动的红外相机覆盖面、监测频率还有待提高,监测数据也基本都散落在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或者各个省的主管部门。而全国的野生动物普查周期又很长,建议整合全国的野生动物种群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开放共享,用于野生动物科研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这些监测数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