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2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用支付宝的朋友都知道,这里头有一个功能叫“我的保障”,说白了就是卖保险的。这里面类型还是挺丰富的,常见的什么重大疾病险、住院医疗险就不用说了,它还有很多明显具有互联网色彩,甚至带点娱乐色彩的的险种,比如“身份证丢失险”“电瓶车畅行险”等等。
其实仔细看就知道,他这个所谓“扶老人险”不光是针对扶老人的,而是“老人等”,也就是说扶年轻人被误会了一样可以用。但是,因为最近“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时有发生,加上提供这项保险业务的华安保险自己就把这个险种叫做“扶老人险”,所以还是引发了热议。
很明显,最主要的争议就是,很多人认为,现在做点都别说是好事,也就是做个最基本的道德选择,都需要保险来保障了吗?这不是道德堕落吗?
市民甲:“花三块钱就能得到诉讼费保障,感觉做好事有人帮我了。”
市民乙:“之前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我会犹豫一下,但推出这个保险后,我会买这个保险,这也是一种传播社会正能量,让我们帮助别人,更加心安。”
这些想法其实也跟支付宝的官方说明不谋而合。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公关部工作人员徐婷表示,扶老人险是给做好事人提供一种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弘扬社会正能量。一些统计表明,查明真相的概率非常高,超9成,但大多数人在诉诸法律过程中会担心诉讼费用,这个保险帮助大家更好地用法律解决问题,在做好事的时无后顾之忧。
市民丙:“我不会买。扶老人在于自身,而不是说有保险你就敢去扶了,做到问心无愧就行,其它不用管太多。”
市民丁:“我不会去购买,这个保险只是赔偿诉讼费,最高才两万块钱,要是官司打赢了还好说,要是输了,赔的钱还得自己掏。要是扶个老人都得买保险的话,咱这么多市民都没有保险,是不是都不用去扶了?扶老人还是得靠自觉性。
其实,老百姓在纠结“扶不扶”的时候,支付宝立刻接上一句“你们上,我埋单”,看起来也算是水到渠成。不过正如山东文卓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钢则所说,钱解决不了道德问题,不宜过度解读扶老人险的法律意义。但可以以此为契机,探索解决扶不扶难题的多种路子。
张钢则表示,对施救方不应当仅仅限于精神上的鼓励,如果能进行一定的物质补偿,能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
如果这件事的结局是,解决“扶不扶”的难题,支付宝出了招,最终法律接了招,那就皆大欢喜了。
(原标题:网友质疑支付宝推出“扶老人险”:靠社会痛点做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