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和我诉苦,最近经济不景气,自己的收入大幅下降,最近又到了家里交保费的时候了,保险也买了几年了,感觉保险没有什么用,不想再交保费了。
也有人担心,如果一辈子没得大病,重疾险会不会就白买了?
其实不管你买的是消费型重疾险,还是储蓄型重疾险,都不会白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人的一生发生重疾的风险发生的概率,究竟有多少?
人一生罹患重疾概率的概率有多少?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的数据: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68754例,死亡病例3002899例,约占该年全球癌症发病和死总率的23.7%和30.2%。而0-74岁中国人群癌症累积发病和死亡风险分别为20.96%和13.94%。不仅是癌症,其实其他重疾的发生概率也一点不低!
0-17岁未成年人高发重疾情况比如在0-17岁未成年人中,除了癌症外,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率达到14%。当然不少人会认为自己还年轻,正处于壮年时期,身体看上去根本没有一点问题。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改变,再加上抽烟喝酒熬夜等一系列不健康的作息行为,患上重疾的概率也会进一步加大。40-59岁男性,患癌的概率是50.1%。
但到了60岁以后,患癌的概率高达81.3%。
而到了更高龄时,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病也会找上门来。这样看来,重疾离我们其实一点都不远。
02
保险不是用来赚钱的。
买东西的时候,我们总会盘算划算不划算。如果买了太多的食物,还没来得及吃就过期了,那就真的浪费了。
很多人在买保险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如果没有出事,很容易出现心理落差,觉得亏了白买了。
特别是买了消费型重疾险的时候,这种吃亏的感觉更加明显。
消费型重疾险顾名思义就是纯消费的,在保障期内,得了合同规定的疾病,达到合同要求,就会直接赔付一笔钱!
如果是一直没出险,合同到期终止了,所交的保费就不会返还,相当于保费被消费掉了,就变成我们常说的”花钱买平安“的感觉类似!
很多人的错觉是,消费型重疾险如果没出险,钱就白花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但即便是消费型重疾险也不是完全就把钱消耗没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能实现“返还”。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叫“现金价值”,简单来说就是退保可以拿回来的钱。
假设30岁的L先生投保达尔文7号重疾险,买了50万保额,保终身,30年交,累计交的总保费是157500元,到第48个保单年度,也就是L先生78岁的时候,现金价值达到最高值:172875元,若这个时候通过退保拿回的钱实际上比已交保费还多。
每一款长期重疾险,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现金价值表,投保后也会在合同里体现,因此不要再简单的认为消费型重疾险就是把钱打水漂了。
03
“保大病也返钱”的储蓄型重疾险,你买过吗?
既然有消费型重疾险,与之对应的就是储蓄型重疾险,即出险了可以赔付,没出险就按合同规定返还一笔钱。
一种是身故赔付保额,一种是身故赔付保费。
这两种身故赔付形式,不管哪种至少都能拿回已交保费,可以简单理解为100%“回本”,很多人纠结的返还其实也是能不能“回本”的问题,如果选择了附加身故,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得到解决。
那储蓄型的就真的是值得的吗?所谓的储蓄型重疾险,即出险了可以赔付,没出险期满就按合同规定返还一笔钱。
有事拿保额,没事拿保费,总会有钱拿。只不过这种储蓄型保险的保费真的是贵,一般比比消费型的贵很多。
而且重疾和身故只能二选一赔付。如果赔付了重疾,身故则不再赔付。
储蓄型重疾险拿捏的就是大家,不想承受损失的风险,或者说是“占便宜”的感觉,但买的哪有卖的精呀!
相信大家更希望是买了重疾险,不要出险理赔。
很多大病并不能一下就完全治愈,出院后还需要长期的疗养、吃药。
有些就算治愈了,身体机能也会受到影响,回不到100分的健康状态。
一辈子没得病,不遭罪的寿终正寝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一旦生病,没个保险,才是最可怕的!不管发生意外和疾病的概率有多低,一旦落到自己和家人的头上,就是100%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