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商业保险包括对运动员、赛事本身及体育财产的风险保障,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国各保险公司的产品目录中,有针对性、能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特色的保险产品相对还较少。中国体育商业保险产品的缺位,导致的结果是体育商业保险中蕴藏的无限商机得不到开发,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尴尬局面呢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高风险让小公司望而却步
不少保险公司的负责人认为,这一保险领域的风险太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只有有着强大经济实力的公司敢涉足,其他的小公司都是望而却步。有关人士介绍说,就连国外的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在对一些赛事和运动员进行承保时,有时都需要几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甚至还要由再保险公司来分担,更别说国内的小保险公司了。
赛事承办者投保意识薄弱
在我国承办体育赛事的单位体育商业保险意识非常薄弱,一些商业机构在承办赛事时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购买赛事保险。原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郑玉春对此颇有感触,“其实一项比赛从开始筹备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问题。”2003年由我国承办的女子世界杯足球赛意外失去承办权,但我国为此先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粗略估计可达上亿元。“在女足世界杯的筹备过程中,中国组委会方面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变成了实际的损失,虽然最终获得了国际足联100万美元的赔偿,但与上亿元人民币的投入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郑玉春对此这样分析。
据记者了解,国外体育比赛的主办方风险保障意识非常强,因为商业投保的资金是要纳入比赛预算的,但在我国,和体育赛事有关的赛事取消险、俱乐部降级保险、赞助取消险等在体育商业保险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郑玉春介绍说,赛事保险不仅仅是一个出险后的赔偿问题,首先是一个风险防范的问题。保险公司会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方案,从而协助赛事承办者处理各种险情,保险公司还会从经济角度,帮助和监督承办者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因为保险公司非常清楚,出了事自己是要赔偿的。
体育保险经纪人才缺乏
有关专家分析,实际上,这反映了专业的体育商业保险人才在我国极度缺乏,而这也是让保险公司难以涉足体育商业保险市场的原因。“既懂体育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令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目前求贤若渴的状况一时也难以改变。”中体保险经纪公司一位姓陈的负责人还表示,由于很难得到体育专业人士的支持,保险公司不知道各个项目的风险点在什么地方。比如摔跤运动员的耳朵最容易受伤、跳水运动员的眼睛最容易受伤。“现在的情况是保险行业非常想介入体育专业保险,但和保险公司的热切心情相比,体育界还是没有足够的保险意识。所以保险公司想做体育商业保险,面临的是无门可入的困境。”
专家说,很多运动项目如体操、游泳等项目,运动员入队时才十几岁,让十几岁的孩子去考虑是否应该为自己买保险,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国外在解决运动员个人投保问题时通常通过保险经纪公司进行代理,由此很多专业体育商业保险经纪公司应运而生,而目前在拥有10万多名专业运动员的中国,专业体育商业保险经纪公司只有一家,开办更多体育商业保险经纪公司也是目前发展体育商业保险的当务之急。
运动员投保意识还须加强
我国体现体育运动特色的保险产品较少,究其原因,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郝演苏教授认为,这并非都是保险公司的责任。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市场上存在着对某一险种的需求,保险公司一般都不愿意放弃这块市场。但是为什么中国专业体育商业保险发展如此之慢一个需要提及的问题就是,运动员自身的保险意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郝演苏介绍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运动员已经习惯于让国家把自己的一切都“包下来”,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既然是给国家效力,那么公费保险和公费医疗就是天经地义的。因此,除了一些在职业化程度较高、商业运作较成功的俱乐部中比较知名的运动员外,大多数运动员还没有自掏腰包投保的意识。
专家介绍说,事实上中国运动员的收入水平没有人们想象的高,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像中国职业联赛中的足球或者篮球俱乐部队员那样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能进国家队享受特殊津贴的人数也有限。
●背景链接
国内现有体育商业保险一览
2004年3月6日,中国第一家体育保险经纪公司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诞生。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推出了针对游泳、登山、跆拳道、滑雪等运动项目的专门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