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6月11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6月以来,本轮聚集性疫情已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0例,家庭、餐厅、学校等场所聚集性感染明显,确诊病例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超过三分之一。提示:必须始终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防疫要求,必须落实公共场所测温验码、保持间距等措施,必须做好社区防控,严防疫情扩散。
截至6月10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84529.9万剂次。要继续全力以赴保障疫苗供应,加大疫苗接种组织实施力度,方便群众接种。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近期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我们请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先生;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先生;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先生;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先生,请他们共同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网记者
对于60岁以上老人能否打疫苗,网友反映目前各地标准不一,根据网友反馈,有些地方60岁以上老人可以接种,有些地方却不可以,各地是否可以统一标准,卫生健康委是否会发布专门的指导意见?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
崔钢
谢谢。做好老年人群的健康防护,一直是我们在整个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点内容。按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我们对各类人群的接种都作出了相应的详细的安排,这里其中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前期,我们对于有接种需求,同时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开展了接种工作。这个接种我们是参照对于重点人群的接种进行实施的。
同时,我们根据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比如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结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接种策略。为指导各地做好各类人群,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的接种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接种工作协调组专门制定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对于60岁以上老人的接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统一的接种建议和具体要求。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指导各地有序地做好老年人的接种工作,切实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关于现在广东的疫情我们想了解一下,是否统计过,现有的感染者都接种过疫苗吗?如果他们接种了疫苗还感染,是否说明疫苗的保护效力不够?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
王华庆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到目前为止,其实我们看到新冠疫苗不管是在临床试验获得的保护效力,还是疫苗上市以后获得的保护效果,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有些人接种疫苗之后出现了感染的情况,不意味着疫苗保护效力不够。因为,不管是保护效果也好,还是保护效力也好,其实是对一个群体得出的一个结果。我想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还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如果人群当中有免疫力的达到了一定的阈值,就可以降低新冠的流行强度或者阻断它的流行。
所以,我想还是通过高接种率的新冠疫苗的覆盖,来建立人群免疫屏障,以达到过去一直常提到的降低感染率、降低重症率、降低病死率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一个高的接种率,来实现疫苗的作用。当然,我们也需要对疫苗上市之后的保护效果进行持续的研究,也需要对它的保护持久性进行研究,在获得充分的证据情况下,需要的话,我们调整免疫策略,完善免疫策略,让新冠疫苗的保护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冯子健
谢谢您的提问。广东疫情自5月21日发生以来,病例数已经超过百例,存在家庭和公共场所内的传播的现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例间的传播关系都是比较明确的,近期报告病例多来自封闭管控的区域以及隔离观察的人员,疫情自发生以来至今已经超过14天,还没有发现在其他省份有关联病例发生,省内也仅仅出现了有限数量的跨地区传播,而且传播关系都是清楚的,防控措施采取也比较及时。
在社会层面来看,除了中高风险以外的地区,出行是安全的,但是不能因为全国总体,就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建议端午节假期有出行计划的人员或高考结束后有暑期出行计划的毕业生们,可以安排行程,建议就近错峰出行,提前了解出发地、目的地的最新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旅行途中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坚持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如果在旅途中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异常症状的,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就诊检测。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据了解,现在新冠疫苗紧急使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3岁以上的儿童,现在对于3~17岁人群的接种安排是什么样的?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常态化防控以来,国内部分地方都先后出现过疫情反复,但此次广州等地新发疫情出现新的特点,这是不是国内的常态化防控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怎么认识它?谢谢。
谢谢。这次广州发生的疫情是由最早在印度发现的B.1.617.2变异株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给它命名为德尔塔变异株,这是用拉丁字母阿尔法、贝塔、德尔塔来命名的,这个毒株命名为德尔塔变异株,阿尔法变异株其实就是最早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株。根据前期国外研究的数据,最近一直在不断更新对它的传播能力、治病率、毒率等,还有它的免疫逃逸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较强,是目前已经确定的几个所谓VOC里,它是传播能力最强的,它比过去的老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00%,就是提高了1倍,比英国首先发现的毒株的传播能力提高了40%还要多。
同时,也跟这次疫情的自身特点有关,特别是中老年病例比较多,病例聚集、聚餐、聚会比较多,这跟广东城市特定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喝早茶这样的活动场所。病例感染发病前疫苗接种率比较低,给疫情应对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州市近日实施严格的防控策略和措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趋于缓和,在向着非常积极的方向发展,疫情是处于可控状态。
实际上我国进入常态化防控以来,国内多地先后出现过本土的传播疫情,但是这些本土疫情经过现场的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数字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发现,都是与境外输入的病例和进口的货物有关,说明我国目前面临的风险仍然是境外输入,我国仍然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现在已经经历了由境外输入病毒,这种病毒无论是通过人还是通过物传入以后引起本土传播,已经经历了30多起这样的疫情。每一次传入和引起本地传播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包括近期广州、辽宁、安徽、云南疫情在内的多起疫情应对处置都显示,我们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和策略是有效的,我们要继续按照常态化防控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跟弦,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等措施,加强疫情监测,一旦发现聚集性疫情,当地党委政府要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开展流调,对密接人员彻底进行隔离,及时开展核酸检测,疫情一般都会在1-3个潜伏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现在有了疫苗这个有效的手段,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有效的防控疫情输入和传播扩散。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国外的一些新冠疫苗已经正式批准或正在考虑扩大新冠疫苗的接种范围,他们的接种年龄都在扩大,我国的国产疫苗在这方面有何进展?我们了解到我们国家已经紧急批准了两款灭活疫苗紧急使用的年龄范围扩大到了3岁以上,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
邵一鸣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日湖北潜江有几位返乡人员核酸检测弱阳性,是由于接种疫苗时的污染所致,但不具备传播力,请问专家如何看待疫苗接种污染时所产生的核酸检测阳性?应该如何防范?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目前各地的接种工作是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和各类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来组织实施。实际上,在前几次不同场合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也和大家作了一个介绍,目前是根据防控工作的特点,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地区;二是重点人群开展接种工作。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保持着稳妥有序、向上向好的态势。刚才,米锋先生介绍了,截止到昨天,已经接种了8.45亿,覆盖了6.22亿人,无论在剂次上和在覆盖人群数量上,我们都居于全球首位。
大家非常关心,下一步怎么打?在做好现阶段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做好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地开展对于其他人群的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人群的接种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尽快获得有效保护。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谢谢你的提问,中方一直高度支持科学家在全球开展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并率先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联合溯源的研究。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专家组由全球顶尖科学家构成,他们一起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共同发布研究结果。在2020年7月,世卫组织来华与中方专家共同制定了相应的工作任务书和工作方案,在2021年1月-2月,联合专家组在武汉共同开展研究,并且于2月9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发现。3月30日,外方专家组召开了发布会,3月31日也是在这个发布厅,我们中方的专家组也召开了发布会,在座有很多记者朋友都参加了,发布了溯源报告的结论。
联合研究报告中国部分的英文版的全文已经公布在世卫组织的官方网站,中文版本的全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官方网站也可以查询。中国部分溯源研究报告的结论是非常明确的,其中之一就是新冠病毒是从实验室泄漏的假说是极不可能的,我也想强调,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学问题,应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有关工作,同时溯源也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中方呼吁各方本着开放、透明的态度,同世卫组织开展溯源合作。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最近有一款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正在申请紧急使用,我们想了解这款疫苗有何特点?另外,很多人也是首次听说有这样一个疫苗,也是想了解有效性和保护性如何?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雾化吸入或者鼻喷疫苗是我们国家早期布局的五条新冠疫苗研究的技术路线之一,目前各有关研制单位正在按计划开展鼻喷或者雾化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已经在做一二期临床试验,收集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适时组织专家论证,评价这种给药方式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继而在三期临床试验或者紧急使用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它的有效性。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团队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制的5型腺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的肌肉注射型已经通过了国外的三期临床试验验证,在我们国家获批附条件上市,已经在防疫工作中正式使用了。
雾化吸入型的疫苗,只是前一个剂型的剂型改进,制剂配方都没有改变,仅是给药方式是使用雾化吸入的方式,来替代肌肉注射的方式。由厦门大学、香港大学和北京万泰公司研制的鼻喷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也已经完成了一二期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申请境外的三期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这种疫苗的有效性。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目前,许多受种者开始了第二剂次的接种,请问有何建议?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请问根据目前已感染者的情况来看,导致此轮疫情的变异株的致病性如何?疫苗对这种病毒防护效果怎样?谢谢。
从病例的情况看,在印度最早出现的德尔塔变异株病毒,我刚才说到,它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是显著增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都缩短了,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5、6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另外,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现在国际上研究都显示,这个新的病毒可能有一定的免疫逃逸现象,但是现有的这几种疫苗对这个病毒都仍然有可观的保护效果。在这次广东的疫情来看,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表明接种以后对变异毒株仍然有保护作用,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虽然观察到的数字很小,但和国外观察到的其他疫苗对新的变异病毒保护性的特征是相似的。
当前,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强化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包括非疫苗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同时加快疫苗接种,采取综合措施来阻断广东疫情的传播。
中新社记者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已经明确规定了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剂次,间隔是3-8周。现行免疫程序,实际上是综合了前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临床实验的免疫原性,还有临床试验的保护效果以及新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由专家组确定的两针次间隔3-8周的程序。
至于说后续是不是需要加强免疫?如果要加强的话,怎么样加强?这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另外,也需要获得更多的充分证据,决定我们是不是要调整现在的免疫策略,其实免疫程序也是免疫策略的核心,包括现在两剂次产生的免疫规律,它的变化是不是影响到了免疫效果?它的变化是不是影响到了免疫保护持久性?变异株对疫苗的保护效力是不是有影响等等。另外,如果开展三剂次或者后续加强免疫的话,我们要对安全性进行评估,只有综合获得充分证据以后,我们才能决定是否加强免疫。所以,后续还有很多研究要完成。谢谢。
深圳卫视记者
我想问广东仍然承担着比较大的境外输入的压力,但深圳此次应对疫情的方式方法有什么需要总结经验的地方,而且未来深圳或者是广东如何做好常态化防控呢?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每次疫情发生之后,特别是本土输入病毒引起的本土传播疫情发生之后,我们都有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是溯源,二是对整个疫情应对过程进行过程中的和事后的评估,来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更好的预防这种输入病毒引起本土传播,和更好的、更精准的有力防控输入引起的本土疫情控制提供借鉴。
这次广东疫情的发生,一是我们要查找到底是怎么输入的,输入以后如何发生导致引起本土传播,第一位女士是不是首例病例,她是如何被感染的,这些我们都有了一些线索,正在具体的详细的调查核实,将来有了结果以后,我们就会找到可能导致输入病毒引起本土感染的环节和漏洞,我们需要去弥补,防止以后再次发生类似的传播事件。
谢谢以上几位嘉宾,今天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近期的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的有关情况,明天就是端午节的假期,也希望大家无论是旅游、出行还是留在本地,都能够始终的做好个人的防护,减少人员的聚集,以积极的配合防疫要求。后期我们还会继续举办发布会回应大家的关切。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