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给主管发语音,主管要他发文字。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王薇实习生刘远航/文受访者/供图
两天发六七条语音汇报工作
4月14日上午,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在江北区观音桥大融城一家咖啡厅见到了张珂。
“我们部门主要负责孵化园的组织、宣传、统筹、策划等工作,事情比较繁琐,时常需要向主管请示和汇报,再根据主管指示进行下一步工作。”张珂说。
主管批评“态度不端正”
张珂说,第一天,主管收到他汇报工作的语音消息后回复了一句“好”。第二天他又发了几条,主管回了一句“在开车,发文字”。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看到,张珂发送的每条语音消息为10秒至35秒不等。
张珂说,他按照要求转化为文字消息重新发送消息后,以为此事就翻篇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竟然会被公开批评。
原因是“发送文字效果更好”
张珂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给主管汇报工作发的是语音消息,逻辑清晰,也很有礼貌,没有冒犯主管的意思。会上被主管批评后,他一直很想和主管解释沟通,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才来这个单位没多久,很担心因为这事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对于张珂的担心,付女士笑着表示:张珂多虑了,她只是想强调一下态度问题。
调查
哪些情况不宜发送语音?
前日采访完张珂之后,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随机采访33名读者(年龄从19岁到45岁)发现,超过6成受访者表示,在工作上,更愿意收到文字消息;在不少情况下,很烦收到语音消息。
一、领导不喜欢
45岁的宋先生是沙坪坝区一家KTV的总经理,他说,下属给自己发语音消息只会给他带来两个印象:1、懒;2、对他不尊重。
二、大段大段的
26岁的徐小姐是一名幼儿园老师,长期和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情况,最怕家长发语音消息,尤其是大段大段的语音,不仅听起来费力,而且容易让自己很疲惫。
三、上课开会时
21岁的小肖在重庆交通大学读三年级。他说,有次在上课时,在广州读大学的女友发来一段语音消息,他只得转换成文字。不料,女友消息竟然包含“分手吧”等字样,他心神不定听一节课,下课之后重新听语音,才知道女友说的是“刚刚和××分开了,准备自己去逛一会。”
四、难懂的方言
28岁的晓华在一家婚庆公司上班,她吐槽的是自己的主管:“他酷爱发语音,带有偏僻区县口音,我们经常听不懂但又不敢问,弄错了意思就挨批评。”不过她表示,后来她每次收到主管语音,听了再转换成文字发送给主管,让他过目并确认再执行。
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开会、谈项目、上课等时,收到长段语音消息会很着急或为难。
基于以上原因,许多受访者认为,谈工作时最好不用语音。适合语音交流的,应该是爱人、孩子和父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