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话,国内Fintech巨头,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将在今年上半年,最快四月份赴港上市。
而这,或许也将成为2018年港交所最大的一次IPO。
在这样一个史诗级IPO的背后,当前时代的下一个风口已经显而易见:高科技行业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发动机,潜力毋庸置疑但稳定性略有不足,而作为一个有着历史积淀的古老行业,金融延续千年历久弥新,这二者的结合——金融科技(Fintech),也成为了未来投资风口的不二之选。
的确,即便大到腾讯阿里这样的体量,也都已经在加速抢占Fintech领域的布局: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以其750亿美元的高估值,在国内Fintech领域位居榜首,腾讯旗下微众银行也凭借“微粒贷”估值逼近百亿。
而就在这两大巨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之时,陆金所却异军突起,在它们的夹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以其600亿美元的高估值,成功跻身Fintech领域的一线行列,并且在上市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
如果说2017年是Fintech元年,那么2018年,将是Fintech企业集中上市的一年。
背靠平安大山建造高净值平台
过去20多年,平安集团一直将花旗和汇丰视为参照物,但如今,集团创始人马明哲却把公司的对标对象变成了亚马逊和谷歌,言下对Fintech领域的重视不可谓不明显。
事实上平安的确走在了Fintech发展的前列,都说平安是科技领域里的金融巨头,又是金融领域里最懂科技的,从早期的陆金所、壹钱包,到平安好医生、好车、好房,再到平安付和万里通、一账通、前海征信,平安的Fintech版图几乎随时都在更新。其中平安科技开发的人脸识别技术还以99.8%的高识别精度和低波动幅度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在国际知名数据公司IDC去年9月发布的“2017IDCFintech全球百强榜单”里,平安科技也是此次全球榜单中排名第一的中国企业,凭借其前沿技术创新力和技术输出力在榜单中位列38位。
目前,陆金所已建立Lufax(网络投融资平台)和Lfex(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两大平台,分别对接个人投融资与机构金融资产交易两大市场,在其结构化产品的购买者中机构投资者占大多数,因为也具有一定的判断风险能力和承受风险能力。
而从估值来看,陆金所当前的估值已经是两年前上一轮185亿美元融资的三倍,在国际知名金融科技投资公司H2Ventures与国际会计与咨询机构毕马威(KPMG)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金融科技百强公司报告(2017Fintech100)中,陆金所名列第六位,连续两年进入榜单前十: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用户数量。的确,根据中国平安每一季度公布的财报数据,陆金所也是从去年开始才首次突破3000万的注册用户数,不过从下表来看,更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的用户转化率:
对于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用户转化率一直以来都是难以回避的痛点,据业内人士介绍,即便是国内一线的互金平台,投资用户的转化率也一般只能维持在15%左右。但从上图可以看出,陆金所的用户转化率从2016年以来就一直保持在20%以上。
另一方面,陆金所更大的优势在于资产管理规模(AUM)。2017年以后,陆金所AUM就已突破450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蚂蚁金服旗下余额宝的16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47亿),且户均AUM数倍于余额宝,这也反映出陆金所高净值用户的比例相对更高。
截止2017年二季度,陆金所的客户资产规模保持着50%的年复合增长率。随后由于互金整治办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导致陆金所三季度的资产管理规模出现环比下降,不过此次整顿对陆金所AUM预计只造成短期影响,随着私募产品上线的加快,服务中高净值客群的定位将更加明确,短期回调后,平台整体的AUM在2018年将重新步入上行通道。
上市一波三折扭亏为盈迎转机
对陆金所有过粗略了解的投资者应该都知道,P2P是陆金所此前的主要业务之一,自2012年开始推出P2P业务以来,陆金所在这上面的交易量长期居于同行业之首,在2015年第三季度超过了网贷鼻祖LendingClub,成为全球第一大P2P平台。
达到了如此大的体量,上市当然是一个不二之选。2016年2月,陆金所CEO计葵生首次称陆金所倾向于在国内上市。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国内P2P市场乱象频发,国内对网贷、现金贷的监管政策日趋严格,陆金所只能先把上市地点从A股转到了港股,上市计划也不断延迟。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金所果断选择了“英雄断臂”,将旗下的网贷业务剥离出去,交给新成立的陆金服去做。陆金所专门做线上投融资(理财)业务,以淡化陆金所P2P平台的刻板印象。
从结果来看,陆金所此次“去P2P化”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据中国平安财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机构间交易总量达到4.2万亿元,而财富管理交易规模为1.6万亿元。可以看出,从网贷业务起家的陆金所已从P2P转变为类金交所平台。
但此时陆金所又面临着第二个问题:扭亏为盈。据港交所规定,拟在港上市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在之前两年累计额不低于3000万港元,2016年亏损仍在进一步增加的陆金所显然距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此,陆金所相继并入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重交所”)、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前交所”)以及平安普惠,加上陆金所形成“三所一惠”的战略布局,业务分别覆盖了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以及消费金融领域,这一举措也为公司的盈利之路奠定了基础。
当然,鉴于上图提到的陆金所“1月底港交所交表”目前并未实现,所以50亿的数字尚且存疑,但盈利初步实现,并将于今年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市场公认的事实,挡在陆金所面前的第二个障碍也基本宣告解除。
在扫清了P2P概念和连年亏损两座大山之后,陆金所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已经看到了终点。作为中国平安在金融科技领域重要棋子,陆金所如果可以撑起600亿美元估值,成功赴港上市,将是对全球Fintech领域的一次极大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