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扣款……如今,不少线上平台为简化付款流程,推出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功能。享受便利的同时,一些消费者发现,免密支付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部分商家在自动续费前也未能尽到提醒义务。相比起开通时的一键操作来说,想要关闭这些服务,往往并不容易。
现状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朋友的建议下,丁先生最近查了下自己的支付宝,意外发现已签约免密支付或自动扣款的服务多达10项。其中,既有打车软件、共享单车、停车服务平台,也有生活缴费、乘车码服务和电商平台会员等。
除了免密支付以外,还有不少消费者因自动续费,不知不觉被扣款。前不久,李女士出于好奇,下载了一款聊天机器人软件。“会员中心的套餐选择除了永久会员外,还有18元的包周订阅、38元的月度订阅、78元的季度订阅和128元的年度订阅,可没提会自动连续扣款。”李女士以为,包周订阅就是只订一周,于是打算先体验一下。结果,第二周她再次被扣款18元。“原来套餐里没有一个是单独的,都是默认续订。”仔细查看后她恍然发现,“会员特权”下面用不起眼的灰色小字附上了“服务说明”,其中提到,“到期前24小时内会扣费并顺延至下一周期。”
事实上,多款视频软件、修图软件和办公软件也都会用定价策略吸引用户选择自动续费。
风险
误触就下单可能被盗刷
免密支付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也有不少人深受困扰。
“不小心买了顶帽子”“我收到了两个衣柜”……原本并不需要的日用品、食品,甚至是大型家具,被寄到了家门口。虽然没有下单的印象,但仔细查看购物平台发现,自己的账号里确实有相应订单。这样的事情听起来离谱,却并不少见。而这通常是因为消费者在购物平台开通了“免密支付”。
记者体验发现,从某电商平台开通免密支付后,在商品页面点击“立即支付”,无需跳转支付页面、输入支付密码,就直接生成了交易订单。有消费者反映,在浏览商品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误触,结果一不留神就下了单。
“平时都是打车到了地方就自动扣费,根本没注意这些订单多花了钱。”王女士最近在某打车软件的订单页面上偶然看到两个月前的一个17元订单。
“这条路线我经常打车,印象中也就11元左右,从来没有这么高的价格。”从王女士所住的小区门口到附近这家医院,驾车距离两公里左右,属于出租车起步里程范围内,按照起步价来收取费用,应为13元。同样的路线,打车软件上显示的快车预估价格为11元左右。“这还是没用券的价格,有时用完券就更便宜了,为什么有一单会收我17元呢?”
王女士打开页面信息,仅能看到车辆为“出租车”,没有显示起步价、里程价等信息。仔细查看订单列表后,王女士发现,类似情况也出现了不止一次。“因为是免密支付,当时都没及时发现,现在过去这么久,也很难再追回。”
据了解,类似遭遇并非个例。有消费者反映,使用打车软件时,最终实际支付的价格与打车时显示的一口价不同。还有消费者发现,司机在未与自己协商或告知的情况下,在最终价格中加入了其他费用。由于免密支付,自己下车时并没有注意到。也有人提出,打车平台曾出现手机号码对应账号有误,导致其账号出现了未知订单,但由于此前设置了免密支付,还是被自动扣款。
“免密支付功能一旦开通,支付的安全性就会降低。”公安部刑侦局也曾专门提醒,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多起因事主开通免密支付功能,通过直接扫码或者将付款码转发给他人,导致手机内钱款被骗走盗刷的案例。
提醒
平台要提醒
不用就关闭
“究竟在哪些平台开通过免密支付或者自动续费,真的很难记清楚,一不留神就会被扣‘冤枉钱’。”柳先生希望,平台能够及时提醒,确认是否还要续费。
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
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也再次要求,“采取自动续订、自动续费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征得用户同意,不得默认勾选、强制捆绑开通。在自动续订、自动续费前5日以短信、消息推送等显著方式提醒用户,服务期间提供便捷的随时退订方式和自动续订、自动续费取消途径。”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平台都没有在自动续费前五日进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