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龙九凤冠和“凤冠冰箱贴”的出圈,其中的花丝镶嵌和点翠工艺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而在金华,也有年轻人钟情和传承了这两种中国传统珠宝制作工艺,他就是城固乌山工作室“90后”主理人黄分回。
七八年前,黄分回通过拍卖平台从海外买回了一件点翠首饰。“它名为‘蝶恋花’,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些年来,黄分回和团队伙伴们陆续拍回了许多流失海外的珍贵首饰,其中一些还被剧组借用,出现在影视剧中。
一见钟情,踏上拜师学习之路
2009年,黄分回还没听说过点翠,也没有见过真品。“第一次看到点翠工艺品是在杭州的一家古玩店,可谓一见钟情。”黄分回记得那是一支点翠的凤凰发簪,上面镶嵌了如石榴籽般的红宝石,簪子上的翠羽有从绿到蓝再到紫的色彩流转。
回去后,黄分回自己翻书,上网了解、认识花丝镶嵌和点翠。作为传承已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我们熟悉的买椟还珠故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中的“羽翠”便是点翠的前身。
黄分回念念不忘那支凤凰发簪,脑海里也冒出了一个看起来并不实际的想法——“我想学”。“那时的地方博物馆里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文物,最多的地方是故宫。”几经辗转,他找到了北京的老师傅。
老师傅看着大老远跑来的年轻人,不解地问:“你学这个有什么用?”“就是喜欢,就是想学。”凭着一腔真诚和执着,黄分回打动了老师傅,留在北京学了近两年。花丝为胎,翠羽为魂,点翠与花丝镶嵌相辅相成。学了点翠,黄分回又特意跑去重庆拜师,学习花丝镶嵌技艺。
一锤定音,购回许多海外文物
在工作室,黄分回拿出一个小木盒,里面是一件件点翠首饰,被分装在塑料密封袋里。他小心地取出,将它们放在深色的托盘上展示,款式有发簪、胸针、耳坠等。
托盘上,一支飞蛾造型的点翠发簪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除了翠蓝色的点翠,它的弹簧颤枝上还有两朵绒球、四颗小白珠。这是黄分回在拍卖平台上从海外买回的第一件点翠首饰。“那时候拍卖平台里的图很模糊,我一眼看到了那抹翠色,虽然囊中羞涩,但仍拍下了它。”中国传统纹饰,纹必有意,意必吉祥,黄分回介绍,发簪上的蛾和蝴蝶造型,寄托了古人子嗣繁衍、爱情美满的美好祈愿。
这些年来,黄分回和团队伙伴陆续购回了许多流失海外的珍贵首饰。在他们看来,那些凝聚着中国古人智慧和匠心的物件应该早日回家。“之前收了支宫廷款发簪,我们就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了。这东西既然是宫里出来的,我们也想让它回到宫里去。”黄分回说。一些款式别致的首饰曾被剧组借用,出现在影视剧演员的古装造型中。
一脉相承,在坚守中有所创新
自2019年回金华开工作室后,黄分回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我最深的感悟是要始终坚持传统工艺。”黄分回拿点翠中要用到的胶水举例,“老师傅用的是秘制的中药胶,花丝镶嵌里也会用到这种胶,用它做出来的首饰很平整。”
至于点翠要用到的材料,黄分回介绍现代工艺采用更为环保的方式,比如收集鹦鹉、孔雀等鸟类自然掉落的羽毛。除了传承传统工艺,黄分回也尝试做了一些创新。他取了一件葫芦和蝙蝠造型的点翠首饰展示,首饰的背后多了个扣针,发簪的簪子可以摘下。“这是代表福禄的意思,以前只能作为发簪,佩戴于头上,现在我们加强了它的功能性,既可做发簪,还能当胸针和璎珞,使用场景更丰富了。”黄分回说,“我做产品时会用一些新的图案纹样,但一定不会打破传统的审美。”
让黄分回自豪的还有一件事。前几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青年演员叶路成偶然路过工作室,在惊讶于“金华还有人会点翠”之外,也促成了一桩美事。“后来,我帮助修复了中国婺剧博物馆两顶戏曲盔帽上破损的点翠部分,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8月,金华婺城区城东街道成功为花丝镶嵌技艺申报了婺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分回所在的工作室被认定为传承示范点。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我们年轻人应该把这个工艺复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