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卫·利文斯顿探险为例:非洲内陆探险,以及英国认知变化研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有范知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编辑/有范知识
文字/有范知识
随着19世纪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非洲内陆的探险和旅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这一过程中,商业贸易、废奴主义运动和科学探索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英国人对非洲内陆的探险活动。
商业贸易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对非洲内陆的探险。19世纪英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资本主义,而这一经济模式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材料来支撑。
由于欧洲市场已经饱和,非洲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市场。
同时,英国在非洲拥有殖民地,探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这些殖民地。因此,探险家被派遣到非洲内陆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以支撑英国的工业资本主义。
废奴主义运动也推动了对非洲内陆的探险。19世纪初期,奴隶制在英国被废除,但是在非洲的许多地区,奴隶制依然存在。
为了打击奴隶制度,英国的废奴主义者们需要了解奴隶贸易的实际情况,以便提出更有效的反奴隶制度的措施。
因此,他们派遣探险家到非洲内陆进行调查,以了解奴隶制度的真实情况。
博物学和科学好奇心也是推动英国人探索非洲内陆的因素之一。19世纪是博物学和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科学家对非洲的自然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探险家在非洲内陆进行探险和旅行,带回大量的植物、动物、文物和资料,丰富了当时的科学研究和博物馆的收藏。
商业贸易、废奴主义运动和科学探索等多个因素共同推动了英国人对非洲内陆的探险活动。
这些活动的结果,除了扩大英国的经济版图和殖民地控制外,也为当时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世纪是英国探险活动的黄金时期,非洲内陆的探险和旅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探险学会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非洲协会和皇家地理学会先后成立,推动了非洲内陆探险的成熟和发展。同时,探险活动也成为了英国帝国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
非洲协会是非洲内陆探险的先声。成立于1788年,非洲协会旨在推动对非洲内陆的探险和研究。协会成员包括探险家、商人和政治家等多个领域的人才,他们共同支持和推动非洲内陆的探险活动。
协会还创办了一份名为《非洲日报》的刊物,报道和介绍非洲内陆的地理和文化情况,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皇家地理学会是非洲内陆探险成熟的重要标志。成立于1830年,皇家地理学会旨在推广地理学和探险活动。
该学会有着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资金体系,成员包括了来自多个领域的人才,如探险家、地理学家、科学家等。
学会不仅鼓励探险家进行非洲内陆的探险,还支持他们的探险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同时,学会还建立了地理学奖学金,资助年轻学者和探险家进行研究和探险。
最后,探险活动也成为了英国帝国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19世纪,英国帝国迅速扩张,非洲内陆的探险活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探险家的探险和发现,为英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控制力。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政府也积极支持探险活动,派遣探险家进行地图测绘、商业调查和政治控制等活动,以扩大英国的殖民地控制范围。
非洲协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成立推动了非洲内陆探险的成熟和发展。探险活动也成为了英国帝国扩张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过程中,探险家们不仅仅是为了探险和科学研究而前往非洲内陆,他们还承担着经济和政治任务。
这些探险家的努力和发现,为英国提供了更多的财富和控制力,也推动了帝国的扩张和殖民地的建立。
早期的旅行文学与探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18世纪的英国人士开始对非洲内陆产生兴趣,很多人前往非洲旅行并写下了自己的旅行见闻。
这些早期的旅行文学作品大多着重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自然景观等内容。
随着非洲内陆探险活动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探险家开始将自己的探险见闻写成书籍,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发现。
这些书籍成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畅销品,不仅扩大了公众对非洲内陆的认知,也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其中,像大卫·利文斯顿、亨利·斯坦利这样的探险家,通过自己的旅行和探险,不仅开拓了英国人对非洲内陆的视野,同时也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非洲内陆探险活动和旅行书写相互促进,为当时的英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知识。
探险家通过探险活动发现了新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为后来的旅行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而旅行家则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非洲内陆,推动了探险活动的发展和社会认知的提高。
可以说,非洲内陆探险和旅行书写的交互作用,为当时的英国文化和知识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和贡献。
非洲内陆探险与旅行书写是19世纪英国探险活动和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对非洲内陆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为后来的探险和旅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这些旅行书籍和探险见闻成为了当时英国文化和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推动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因此,非洲内陆探险和旅行书写不仅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利文斯顿是19世纪著名的探险家和传教士,他的三次探险活动是他最为著名的贡献之一。下面将分别介绍他的三次探险活动及其特点。
利文斯顿的第一次探险活动始于1841年,他与其他几位探险家一起前往非洲南部。在这次探险中,利文斯顿首次到达非洲内陆,并发现了维多利亚瀑布。
此外,他还研究了非洲南部的自然和文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
利文斯顿的第二次探险是在1858年开始的赞比西河之旅。在这次探险中,他沿着赞比西河向北前行,发现了赞比西河上的大多数瀑布,包括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瓦瀑布。
此外,他还探索了刚果河流域和东非的内陆地区。
三、1866-1873年的最后一次探险
利文斯顿的最后一次探险始于1866年,他一直持续到1873年。
在这次探险中,他试图找到尚未发现的河流,并寻找一条通往中非内陆的道路。
他还探索了安哥拉、扎伊尔、坦桑尼亚等地,并发现了卢旺达和布隆迪两个国家。尽管他没有找到所谓的“直布罗陀式通道”,但他对非洲内陆的探索仍然开创了新的方向。
其次,他注重文化和社会的观察,了解了非洲南部、中部和东部的自然和文化情况。最后,他的探险活动与传教事业紧密结合,为当地的传教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19世纪的英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思想和行动逐渐兴起,对外探险和征服的意识也逐渐加强。
利文斯顿的游记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可以说是受到殖民话语的影响。
在利文斯顿的游记中,对非洲的风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详细。他所看到的各种风景被视为文化和权力的象征。
例如,游记中经常出现的大河和瀑布,被视为带有力量和控制的象征,体现了西方对自然的支配欲望。
同时,利文斯顿对游记中的各种地理和气候条件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描述可以被视为帝国主义探险和统治的先兆。
利文斯顿的游记中,对非洲土著居民的描绘也非常详细。他以一种民族志式的方式描述了他所遇到的各种非洲部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
在这些描写中,土著居民往往被描绘为原始和野蛮的,这种描绘符合了当时西方对非洲人的普遍看法。
在19世纪前期,非洲被西方人看作是神秘和危险的大陆,这种形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和地理知识的不断扩展,欧洲开始对非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好奇。
同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开始在非洲的西海岸建立贸易关系,非洲成为欧洲商业和政治利益的对象。
他们将非洲视为一个神秘的、野蛮的地方,对当地的居民抱有许多偏见和负面印象。
英国的对非洲认知与早期欧洲人类似,大多数人只知道非洲拥有丰富的贸易资源和潜在利润。18世纪之前,英国在非洲只有很少的贸易点,并没有建立殖民地。
英国人对非洲的认知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一些人开始对非洲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兴趣,并尝试了解和描绘非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另一方面,一些人则把非洲视为一个野蛮、不文明的地方,并认为英国需要通过殖民和改造来“文明”和“开化”非洲。
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等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对非洲的认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利文斯顿的游记成为了英国社会认知非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同时也受到了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国家利益与扩张主义意识不断加强,殖民统治成为了英国在非洲的主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利文斯顿的游记被广泛传阅和解读,作为一种殖民话语的一部分,对英国对非洲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利文斯顿的游记中,他描绘了非洲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但这些描述往往是通过他自己的西方视角来表现的。
他在游记中强调了对非洲的探险和开发的必要性,这与当时英国扩张主义的理念相一致。
此外,他对当地土著居民的描述也常常带有种族主义的色彩,将他们视为“原始”和“落后”的民族,需要接受西方文化的改造和教育。
综上所述,利文斯顿的游记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和殖民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受到了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这种认知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19世纪后半期英国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和统治,并对英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非洲内陆探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19世纪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
特别是像大卫·利文斯顿这样的探险家通过自己的探险活动,向英国社会展示了非洲内陆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景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面貌,为英国社会带来了新的认知和视野。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旅外大熊猫至少有66只,其中居住在日本和美国的最多。
“出差”到日本、美国的最多
南都记者根据pandapia网站熊猫数据库和媒体公开报道梳理发现,目前我国旅外大熊猫至少有66只,分布在19个国家。其中以日本和美国的最多,分别有9只和8只。
今年2月份,旅日大熊猫香香、永明、樱滨、桃滨先后回国,引发了日本国内的送别大熊猫热潮。据统计,香香、永明、樱滨、桃滨回国后,目前还有9只中国大熊猫在日本“出差”,它们分别是:住在上野动物园的比力、仙女、晓晓、蕾蕾,住在和歌山县“冒险大世界”的良浜、彩浜、结浜、枫浜,以及住在神户市立王子动物园的旦旦。
其中,晓晓和蕾蕾诞生于2021年6月,他们是香香的弟弟和妹妹,他们的妈妈则是仙女。目前,这两只1岁8个月的熊猫宝宝已经开始尝试离开妈妈独立生活。
这是2021年12月13日拍摄的大熊猫幼崽“蕾蕾”(前)和“晓晓”(后)。新华社发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啥好多旅日大熊猫名字都有个“滨”字?这是因为,在“冒险大世界”出生的大熊猫宝宝名字都会被冠以“浜”字。截至2020年11月枫浜降生,“浜”字系大熊猫宝宝达到17只。该系在大熊猫国际合作中繁殖产仔数量最多,成为海外最大人工圈养种群。
全球唯一“外籍”大熊猫在墨西哥
除了上述“出差”到19个国家的66只旅外大熊猫,还有一只大熊猫不得不提,它就是“居住”在墨西哥城查普特佩克动物园的欣欣。
她的特殊不仅在于已经是32岁“高龄”,更在于她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只“外籍”大熊猫。
大熊猫不都是中国的吗?为何会有非“中国籍”的?这就要从欣欣的外祖父母说起。
1975年,应时任总统埃切维里亚的请求,中国向墨西哥赠送了一对大熊猫迎迎和贝贝。这是最后几只作为外交礼物无偿赠送给他国的大熊猫。也就是说,迎迎和贝贝加入了墨西哥籍,他们的后代也属于墨西哥政府,不必回到中国。
迎迎和贝贝也非常给力,先后生育了5胎7仔,成活4仔,创造了多项纪录。他们的女儿双双在2022年过完35周岁生日后去世,目前后代仅剩外孙女欣欣。
大熊猫在墨西哥绝对是顶流明星,不仅有家喻户晓的传唱歌曲《查普特佩克的宝贝大熊猫》,还有专属纪念币。据了解,他们还入乡随俗,吃的食物里有墨西哥特产仙人掌。
2022年7月6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查普特佩克动物园为大熊猫“欣欣”庆祝32岁生日。IC供图
从赠送到租借,再到科研合作
中国大熊猫走出国,最早可追溯到685年。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当时,唐朝女皇武则天就将两只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毛皮送给当时的日本天武天皇,这是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
从1957年到1982年,中国一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包括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其中,有1972年尼克松访华促成的赴美大熊猫兴兴和玲玲。
1982年以后,出于对濒危动物的保护,中国不再向国外赠送大熊猫,但大熊猫的出国之路并没有因此中断。1984年,中国政府提出大熊猫租借方案,想拥有大熊猫的国家可以采用短期借展的方式,请大熊猫到当地的动物园进行巡展。
1994年至今,为解决大熊猫出国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达成协议,中国可以将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大熊猫送至其他国家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研究,其间繁殖的后代归中方所有。若大熊猫意外死亡,其遗体也归中方所有。中方可派出技术人员与外方共同进行对大熊猫的研究工作,外方每年付给中方100万美元,10年总共支付1000万美元。
2021年8月8日,在比利时布吕热莱特天堂动物园,大熊猫“宝弟”(右)、“宝妹”(左)和妈妈“好好”一起吃竹子。2014年2月23日,大熊猫“星徽”和“好好”作为中比友好使者来到比利时,先后诞下3只宝宝。目前共有5只大熊猫在比生活。新华社发
为何熊猫扎堆回国?
除了旅日大熊猫香香、永明、樱滨、桃滨,旅美大熊猫丫丫即将回国,今年可预见的将回国大熊猫还有在英国的阳光和甜甜。
2011年12月,阳光和甜甜被送抵爱丁堡,开启为期10年的“留洋”生活。2021年12月期满后,又延期两年。爱丁堡动物园表示,阳光和甜甜最早可能会在2023年10月底离开爱丁堡。
据介绍,这11年来,阳光和甜甜未能成功产下幼崽,主要原因是他俩“不来电”。
为何今年熊猫们扎堆回国?据了解,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一些按照协议早就应回国的大熊猫在疫情影响下,归期一再延后。比如“香香”,原本应在2019年回国,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四次延迟归期,至今年才回到四川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