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斯威本科技大学“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研讨小组把研究重点放在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人口和移民对城市的环境的影响”方面。他们引入了“生态足迹”大小(ecologicalfootprint)的概念,这是一种对资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衡量标准。
那么,研究发现了什么?
来自斯威本科技大学的PeterNewton教授表示,当他们在BoxHill定居时,他们对21世纪出生的的中国移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oxHill是墨尔本的一个中环城区,那里中产阶级居多,也是中国出生的居民最集中的地方。研究小组将在中国移民的消费习惯与在同一区的澳大利亚当地居民的消费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61名中国出生的居民和72名澳大利亚出生的居民比较发现,在抵达墨尔本的十年内,在中国(城市)出生的人的消费能力是他们移民前的3倍以上。他们甚至超过了这一区的(所有)其他澳洲居民的消费水平。他们的住房支出比在中国时高出5.4倍,食品花费增加4.7倍,交通成本增加2.7倍。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收入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试想一个人在新的城市安家,考虑同等住房面积下的住房成本,澳洲算是世界上最高国家之一了,而且在这里私人汽车不得不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生活成本和开支自然增长。但PeterNewton教授发现,中国文化影响也在起作用,比如中国人爱“面子”,追求社会地位和高声望。
PeterNewton教授说:“文化融合并不那么显著,它拖累了消费者的文化适应力。通过文化和语言差异指数(CALD)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该指数考量了包括出生地、英语熟练程度、宗教、食物偏好、娱乐和节日参与度、社交互动途径和社区活动参与度在内的多重因素。从图中发现,中国移民和澳大利亚人在CALD指数上的得分差距很大。PeterNewton教授认为,这表明中国移民的消费行为可能被某种强烈的文化因素所影响。
此外,通过对中国出生和澳大利亚出生的居民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区别也是显而易见。从居住面积和住房类型来看,中国人的住宅面积总体上较移民之前增加了18%。
中国移民的消费水平也远远超过澳洲居民。中国人在食品消费上比澳洲人多16%。主要体现对澳洲肉类和乳制品的消费量增加,对中国蔬菜消费量的减少。
中国移民人群产生的碳排放量较移民前增加了37%,这主要是由于更频繁的海外旅行的原因。
这些发现度全球的影响力可能是巨大的。未来,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渴望迁至澳洲和北美那些最宜居的城市。
斯威本科技大学研究报告认为,根据中国大陆中产阶级的增长率,以及目前居住在澳洲的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增长情况,中国14亿人口的生态足迹预计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增加一倍以上。这将对地球生态系统和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