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这一消费热潮背后,质疑声也逐渐浮现。六位数的商用高压氧舱到底是真科技,还是高价智商税?
起底高压氧舱,被“神话”的科研成果?
高压氧舱并不算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进入商用视野前,它早已被成熟应用于医疗领域当中。高压氧医学起源于1887年,兴起于上世纪50-60年代。1964年,福州建成了国内首座医用高压氧舱,并成功地在舱内进行了心脏直视手术。此后,上海、青岛、杭州、南京、北京、广州等地相继建成了医用高压氧舱。
在临床上,高压氧通常被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结合药物或外科手术等其他疗法以治疗疾病。
将高压氧舱从医疗带入商用领域,甚至带入部分家庭的,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萨克勒医学院发表于《Aging》的一项研究。研究团队选取了35名64岁以上健康且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安排他们接受每周5天、每天90分钟的2.0ATA高压氧疗。三个月后,研究团队通过采集全血样本,评估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端粒长度和衰老情况。在研究结论中写道,高压氧疗法显著清除了老龄化人群的衰老细胞,并增加了他们的端粒长度。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蛋白质复合体,也是生物学年龄的一个标记。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端粒消耗殆尽之时,细胞也就走向了衰老。因此这项研究认为高压氧疗法存在延缓衰老的可能性。
然而,部分学者和医疗专家对实验结果的普适性提出了质疑。一些研究者指出,免疫细胞的端粒长度每天都在波动,将其作为衡量衰老的指标可能并不十分准确。也有观点认为,由于样本数量有限、观察期短、缺乏对照组以及未进行长期随访等因素,这项研究的规模和质量尚不足以支撑其结论,因此不足以作为临床应用的有力证据。
但这项研究毫无疑问为商用高压氧舱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契机,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现象和思考:商用高压氧舱的流行,背后是现代人对“抗衰”的焦虑与渴望。然而,科技的力量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过度的商业化也可能掩盖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鱼龙混杂的市场,有待规范的行业秩序
随着“抗衰市场”的持续升温,商用高压氧舱迎来了迅猛的发展,以瑞健未来为例,其线下门店一年内快速扩张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汉中等地,累计接待体验人次超十万。品牌负责人表示,如今标价3位数的体验卡也构成其营收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设备制造商纷纷加入这场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品牌商家不断升级产品配置,如引入星空顶、家庭影院系统和头等舱座椅等豪华设施,使得产品价格飙升至七位数。
同时,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的细分市场。除了为人类设计的高压氧舱,一些制造商还推出了专为宠物设计的氧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细分,高压氧舱行业正迎来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时代。
国产商用高压氧舱产品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还积极拓展外贸渠道。包括瑞健未来在内的国产企业频繁亮相各大行业展会,在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以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等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参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市场曝光度,更与国内外的同行和潜在客户建立了联系。”瑞健未来的品牌方负责人提及,其产品也曾在里斯本长寿峰会等海外展会上亮相,试图将中国的商用高压氧舱推向全球。
商用高压氧舱行业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亟需建立更为清晰的市场秩序,共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商用高压氧舱行业才能持续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商用高压氧舱,下一步何去何从?
据恒州智博发布的《2024年全球与中国微高压氧舱行业市场调研及前景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微高压氧舱市场规模达1.1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则为3357万美元,预计2029年前后中国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1亿美元。在这里,微高压氧舱是指设计压力不超过0.1兆帕(Mpa),使用压力为0.01-0.05Mpa,1Mpa约等于9.86ATA,即设计压力不超过2.0ATA,适用于非医疗机构的氧舱设备,这正是大多数商用高压氧舱的压力范围。
从生产端来看,中国也是微高压氧舱的最大生产地区。2023年,中国微高压氧舱占据全球41.45%(以产量计)的市场份额。从消费端来看,中国、北美、欧洲为重要的消费地区,2023年三者收入份额合计约80%。
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无疑是推动商用高压氧舱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最初在医疗领域应用,到今天逐步向消费市场渗透,高压氧舱的功能和设计都在不断优化,在健康保健、美容、运动康复等多个领域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潜力。
但商用高压氧舱能否持续走下去,吸引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仍需行业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只有形成这样的双轮驱动,商用高压氧舱市场才能在未来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在追求“青春永驻”的漫长旅途中,探险者们的勇气、智慧与耐力缺一不可,他们是推动这一领域不断前行的宝贵力量。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衰老的秘密逐渐被揭开,我们正步入一个充满可能的长寿与健康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