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外工作,月薪税后三四万元?遇到这样的“好事”,您可得冷静。近期,有人反映自己就掉入了出国务工的陷阱。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所谓“因私出入境服务公司”“咨询服务公司”通常以“高薪”为噱头,以协助办理签证和提供工作为诱饵,动辄收取上万元费用后卷款消失,给当事人带来钱财损失。
骗局
“高薪”梦碎钱难退
然而春节后,她猛然发现当初与她接洽的业务员已离职,无法顺利沟通。出于不放心,身在外地的她下单找了跑腿师傅前去查看,发现公司已经关门。“劳务中介被骗,生活经验+1。”她在网上发布帖子,提醒网友避雷。她说,自己也不确定这笔钱能不能要回来。
实探
中介跑路玩消失
记者发现,与老李和关丽娜签订合同或协议的公司,一家是“因私出入境服务公司”,一家是“咨询服务公司”。目前,当初接洽沟通的中介人员均已无法联系。公司运行如何呢?记者展开实地调查。
线上联系不上,线下情况怎样?记者根据企查查平台线索,来到该公司留下的注册办公地址惠河南街1106号源创空间大厦2层。发现该公司玻璃房门紧闭,现场没有遗留半点儿这家公司的文字或者标识。同层一家公司员工告知,之前这层楼确实有这家公司,但现在不知道去哪儿了。“已经没有这个公司了。”听闻来意后,源创空间大厦前台工作人员立即表示,这家公司大约去年年中就已退租,“之前他们确实有工作人员在这里办公,目前可能网上地址还没迁走,不清楚搬到哪儿了。”
调查
签约公司“一身病”
公开报道显示,2023年5月,北京市房山区法院判决了一起出国劳务诈骗案。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潘洪梅表示,这类诈骗案有几个特点:一是,通过网络实施,被害人遍布全国各地;二是,营造一种公司资质很正规的表象;三是短线诈骗,在办理时限到期后,被害人发觉一直没有办成开始询问,怀疑被骗时,被告就已逃之夭夭。
随着调查深入,记者发现这类骗局背后,无论是合同、协议内容,还是与求职者签订合同、协议的公司,其实都是“一身病”。
以老李签订的合同为例,其中就有一些地方“埋坑”。比如,合同解除部分规定:“因乙方原因,导致甲方不能履行本合同的,甲方可以解除合同,收取的服务费不予退还。”这一条内容有“霸王条款”之嫌。同时,在“附加协议”部分,多次出现错别字和标点错误,显得十分粗糙。比如,协议部分的涉及金额15000,没有注明“元”的单位;又如,“如雇主方出现无辜辞退情况……”“无辜”应为“无故”。
提醒
盯紧资质与合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晓倩介绍,求职者出国务工前,涉及的中间方主要有两种:一是派遣公司;二是职业介绍公司。这两类公司都需要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相对而言,派遣公司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履行支付工资等义务,不向劳动者收取费用;职业中介公司斡旋于劳动者与单位之间,提供沟通联系,与求职者签订居间合同,收取居间服务费。
现实中,有的出国务工中介公司缺乏行政许可,不仅提供不实信息,甚至收取中介费后卷款消失,之后再重新包装继续进入招聘市场,危害不小。对于这种现象,刘晓倩建议,求职者选择公司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公司性质,查看核对公司资质与经营范围,在签订合同时更要仔细核对合同条款和内容。如果求职者权益受到损害,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反馈,或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诉讼。如果其中涉及诈骗等违法犯罪线索和行为,可报案寻求公安机关介入立案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