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于博物馆的研究开辟了历史的新篇章,对各国博物馆学的蓬勃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博物馆学体系愈加完善,内容也愈加丰富。研究内容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藏品学,博物馆研究与其他各门专业学科不断融合、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这是学者们对于当前技术变革和社会时代变化之下的新时期的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的出路的深沉思索。
对于免费开放政策的制定,欧美国家经历了反复和渐进的过程。美国是全球博物馆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博物馆学者的视野开阔,对于博物馆本身的问题处理得相对妥当,让博物馆的研究从“物”转向了“人”,为各国博物馆视野的发展提供的先进经验。
美国博物馆建立的基本模式
美国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
当代美国博物馆的内部管理体制大同小异,发展倾向渐趋一致。“董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是美国博物馆普遍实行的基本人事制度。在美国,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博物馆,董事会都是它的的最高权力机构,即使没有董事会,也会出现类似的管理委员会。它抓大放小,对博物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保驾护航上。即使是些日常事务,也脱离不开董事会的决策。所谓“集体领导”体制在这里是行不通的。人事任命包括副馆长、馆长助理等职务,均由馆长全权负责,而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馆长分管工作,并对馆长负责。
美国博物馆对人才的渴望从待遇上就可见一斑,他们会利用各种能量吸引具有博物馆管理才能和知识的人才。在美国,个级别的博物馆人员基本上都是学历和能力兼备的,馆长通常是业内享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并且擅长经营管理。不仅高层人员如此,绝大部分普通员工也如此,他们的专业学历较高,专业类型多样,各个学科技能无所不包,简直是各级人才的聚集地。人员结构完善且多样化,这有利于博物馆从业人员更好地保护藏品,分辨藏品,同时也能更好地把关于珍稀收藏的文化介绍给广大民众,不仅有利于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把他们多年以来钻研的历史、文学、艺术甚至是管理知识发挥作用,释放能量,并且对于博物馆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很有裨益,如果我们国家的人才引进也可以任人唯贤,对于减少博物馆体制的臃肿,有利无害。
美国博物馆的义工和会员制度
美国博物馆界普遍实行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可以看作是美国博物馆的一笔宝贵财富,这就是义工制度。199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美博物馆义工近38万名,远远高于正式员工总人数。基本上,小型博物馆除了馆长是正式员工,其余人员大部分属于义工。这些义工为全美博物馆提供将近205亿小时的服务,折合成美元约合1760亿。除了没有报酬外,美国博物馆的义工在很多方面与正式员工完全一样,除了常见的回答咨询、导览讲解外,他们还工作在博物馆的各个部门负责及协助进行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进行博物馆的日常维护,使参观顺利进行。美国博物馆的义工一方面吸纳和利用了丰富的社会人力资源,弥补了博物馆人员不足,节省了馆内开支,提升了服务品质,另一方面又成为博物馆密切联系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纽带,使博物馆的形象深入人心,融入社会,对增加博物馆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博物馆的会员制
在美国,大多数博物馆最重要的财源是各种私人捐赠和企业赞助。政府和官方机构也是美国博物馆的筹款对象,此外博物馆还凭借其文化的多元化和收藏的国际化积极争取外国资金的支持。建立基金也是保持财务状况相对稳定的有效方法。美国大多数博物馆的基金一般是由多种公、私基金共同组成,其中往往有一项主要基金。例如,丹佛艺术馆的基金就包括近三十种个人设立的基金,而以该馆基金会基金为主。各博物馆大都通过委托职业经理人运作的方式来进行基金投资和增值,以保证博物馆的正常经营活动,但投资项目必须经过董事会内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批准。
所以,如果想让我国的博物馆有更好的发展,需要向美国博物馆学习他们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借助与政府的力量,让政府对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要让政府部门对博物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重要类似于在美国只有得到审批之后才能进行建立或者关闭博物馆的后续准备工作,总之,是让政府具有对博物馆绝对的决定权力,包括监督博物馆旅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二是吸引各方面人才参与博物馆管理。在美国,博物馆人员基本上都是学历和能力兼备的,不仅高层人员如此,绝大部分普通员工也如此,这有利于博物馆从业人员更好地保护藏品,分辨藏品,同时也能更好地把关于珍稀收藏的文化介绍给广大民众,让从业者多年以来钻研的历史、文学、艺术甚至是管理知识发挥作用,并且对于博物馆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很有裨益,有利于我们国家任人唯贤,对于减少博物馆体制的臃肿。
作者简介
李文琳(1990-),女,山东,研究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