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五六管血,等一两天,乃至三五天”的医学检验现状,现在可否转变为“只要几滴血,就能在一至两小时内能完成多达几十项指标的同时精准检测”?基于液相芯片的单管多指标检测技术即是一种可实现上述愿景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技术壁垒极高,该技术多年来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因此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液相芯片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期弥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更是将高通量液相芯片列为了重点发展的体外诊断产品。
针对我国对发展高质量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的迫切需求,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古宏晨教授和徐宏研究员团队,与杭州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历经近十年,实现了从发光材料到编码磁球、从检验试剂到检测设备、从上游技术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全链条技术突破,成功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芯片技术平台,打破了国际垄断。目前已成功开发出流式点阵发光分析仪和一系列分子/免疫单管多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试剂盒,获得多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同时还有一系列多指标联检产品正处于申请或审批的进程中,为提高我国体外诊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液相芯片平台全套装备实物展示
液相芯片核心原材料:颠覆性新型编码磁球,突破关键瓶颈
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其中编码微球是实现单管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核芯”原材料。相比固相生物芯片,液相芯片将平板载体替换为编码微球,每个微球都携带一种可识别的编码信息与特定生物探针,以实现对特定靶分子的精准鉴别。一旦探针种类被识别,探针所捕获的靶分子就能够被定性、定量分析。
考虑到当前编码技术被国外垄断封锁的现状,上海交大团队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主客体结构的光学编码磁球新策略”,该新型编码磁球包含主体球和客体球两个组成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特定不同的编码元素,这种空间分区的编码设计有效避免了不同荧光元素之间的相互干扰,可实现不少于100重的高质量编码鉴别与分析能力,为高通量的多指标检测奠定了扎实基础。此外,具有多级微纳拓扑结构的编码磁球还可以有效保护固定化蛋白和核酸探针的生物活性,提高多指标检测的性能。
编码微球模型和原材料样品展示
编码微球展示图
液相芯片仪器平台:流式点阵发光分析仪,完全自主研发
iMatrix100流式点阵发光分析仪结构图
iMatrix全自动高通量液相芯片平台
获得2022年度“创之星”杯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金奖
液相芯片终端产品:多指标联检试剂盒,服务临床诊断
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展示
产学研医结合,助力中国体外诊断行业突围技术封锁
近十年来,上海交大古宏晨教授与徐宏研究员团队与杭州中翰盛泰一直保持密切的科研合作,面向国家发展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体外诊断行业亟需发展更多创新技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成立了“上海交大-中翰盛泰医学诊断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团队负责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杭州中翰盛泰负责产品化研发、生产及产业推广。为了进一步助力企业顺利承接高校原创技术的产业落地,团队曾派骨干成员王耀副研究员驻扎杭州中翰盛泰,不仅帮企业“扶上马”,还“送一程”,真正做到了走完“科研最后一公里”。在多年攻关过程中,古宏晨教授与徐宏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大团队,充分体现了上海交大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坚韧踏实的科研作风,真正做到了践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及探索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临床问题提出—原始创新技术研究—原创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于临床”的产、学、研、医模式,有力促进了我国体外诊断行业高端技术国产化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