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才恍然意识到,不知不觉间,小红书竟已成为了“留学”的一部分。
出国之前,想找个清单收拾行李,上的是小红书。
刚到学校,不知道买什么洗发水时,看的是小红书。
学习之余,想看点留学生生活,刷的还是小红书。
#18岁北美买房
#18岁买宝马奔驰迈凯轮
#18岁狂买好几万的包
在小红书上,不少人都发现自己虽身为“留学生”,但却很难以与这些“留学生”共情。
或许以上的帖子反应的确实是部分人真实的生活,可“买上万的包刹不住车”、“18岁就全款提房”和“每月5万生活费不知道怎么花”这类“小烦恼”也不是人皆有之。
那退出小红书,什么才是“真实”的留学生活呢?
你我的生活不一样
当下,小红书打造的“留学生”集合地是贩卖焦虑的一大源头。
别人家的留学生是年级轻轻财富自由,学业事业两周抓,自己家的留学生活则是每天在DDL的边缘熬大夜,叹息地上怎么有那么多掉的头发。每每看到小红书上的帖子,再看看现实的留学生活,都不免让人心里一沉。
那些帖子固然有真实的成分在,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留学生。
这就跟做实验一样,如果研究者只拿特定的一类人作为研究对象,那实验结果仍能代表整个所在群体吗?
但即便道理摆在这儿,网络世界上呈现的部分留学生特质往往还是会被舆论加以篡改和放大,成为他人口中所有留学生的通病。
像有人看了小红书就会说:可算是明白了“MiddleClassBrokeKid”的焦虑了。
其余MiddleClassKid:???我们不一样
“
当个不上不下的中产留学小孩真的很尴尬。
你家里付得起50万一年的学费,10万多一年的生活费,你自己偶尔蹦得起一晚1千的迪,却舍不得买800块一条的Iamgia。
你支付宝里哪怕有2开头的六位数,你心里也清晰地知道这些钱得撑你花两年而不是两个月,说不定还要挪一点去交学费。
有人说自己可以明白这种感受,但同为中产家庭孩子的我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我没有10万一年的生活费,我不蹦一晚1千的迪,我根本不买imagia,我也没有2开头的六位数存款。
她的感受存在,但这一定不是所有“中产留学小孩”的感受。
在不少人真实的留学生活里,光是学费和生活费开头的数字就可以成为“焦虑”的源泉,每天想的不是去不去蹦一晚1千的迪,而是要不要省下外出吃一顿的钱。
要知道,每年有那么多出国的人,留学生群体也自然是千人千面的。
身为一位学生,或许要对眼前的数字或所谓的阶级做出什么根本性的改变是很难的事,但是我们能做选择的是——自己要不要成为“broke”的一员,要不要选择去接受真实的生活。
(木兰面对倒影中真实的自己)
撕下标签,你我的生活远不能被那些数字所定义。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焦虑、挣扎与无奈,但那个在选择面对真实生活后仍没有放弃努力的自己不是就已经很好了嘛?
留学的焦虑,你我都有
但如果多些耐心,划过那些炫富贴,我们其实会发现真实留学生活中的焦虑也同样真实地存在于小红书中。
#开学就想退学怎么办?
#网课上到焦虑怎么办?
#疫情下找不到工作崩溃怎么办?
#感觉留学不适合自己怎么办?
总是在无数个这般的帖子中,我们会发现一句话或一个感受能强烈引起自己瞬间的共鸣。
留学生活不是完美的,我们在夜晚的焦虑和崩溃都是真实存在的。
真正的“broke”是刚刚到异国他乡时无所依靠的日子,是一个人生病还撑着去上课的日子,是痛经到冒冷汗也无可奈何的日子,是课上分组讨论你插不进去话的日子,是说“好累”但是没几个人真正懂的日子,是晚上走出图书馆觉得自己只剩一个人的日子......
真的好难,可日子还要继续,不是吗?
还好,小红书上也有着TA们的声音。
她说:“花店的爷爷故意在结账的时候少收了我10元,我神气地跟家人炫耀了很久,高兴了一整天。”
她说:“每天在抑郁的边缘,但从未放弃。”
她说:“洗澡出来看到房间光照进来的一角,真好。”
我想,或许正是这些微小却动人的瞬间的存在给了我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只是假设,如果我们眼前所堆砌的留学生网络世界呈现的不是房子、车子和包包,而是治愈、温暖与阳光,会不会皆一切有所不同?
但不论刷不刷小红书,如果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忽然觉得自己被生活“打败”了,请万万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