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小红书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这是一个从8月3日,一直持续到8月13日的节。
和过往一些品牌所举办过的节日有所不同,小红书马路生活节没有把活动地点,设置在一个固定的会场或者空间里。
比如在上海半淞园路,小红书和活跃在其平台上的摄影师,一起共创了一个主题为「他们中的我们」的小红书十周年摄影展。
你可以借此机会,回忆那些吹起泡泡、有着古灵精怪心愿的日子。
也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一张张面孔,表露在天真、安全感、梦里,也蛰伏在幽默、遗憾、爱与限里。
在南浦大桥外马路,你可以去到「纳凉夜市集」,一边消暑一边吹吹仲夏夜里,那阵从江面上拂过来的晚风。
小红书和平台上文创领域的用户,不仅准备了多种手工艺品,还有特色的潮流单品和丰富的美食餐饮。
而当你在下班的时候经过马当路、巨鹿路、淮海中路、复兴公园、八路桥创意园等地,你很有可能会被不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吸引驻足。
因为小红书在这些地方,邀请到了爵士、独立电子、丛林雷鬼、世界音乐等多种风格的乐队和歌手,为你闪送了一场场不期而遇的街头演出。
还有在望达路、苗江路、南昌路、南苏州河路等地的商业街区和露天广场,小红书策划了多个路边装置艺术展。
你可以跟随小红书平台上艺术家们提供的创意和想象,进入一个个夜的「梦境入口」,也可以感受这座城市的节拍和那些随机掠过的风景。
也就是说,小红书马路生活节不仅把活动的举办地,放在了一条条人来人往的马路上,它在进行主题内容设计的时候,还契合了马路这个场景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腔调。
而探究这个节日背后的立意,它既像是小红书写给上海的一封情书,也提供了一个亲近和亲身参与的视角,激发人们去探索脚下的城市和附近的生活。
用这次小红书马路生活节所确定的那句主题文案来说便是:
「生活不在别处」
生活就在你每条经过的马路
视频文案摘录
诶,你有没有发现
每条马路
不管大的小的直的弯的
都有另外一个名字
比如
地图上的大学路
其实是她们的放学路
也是美学路
还是「美味一不小心就会跑路」
再比如这几个打卡狂魔
白天,这是他们的尝乐路
晚上,在他的音乐里
就变成了爱乐路
带着书出门的人
走到哪里都能读一路
拍一路
吃一路
遛一路
在这条路上
永远都有人拜倒在肉垫下
马路上的人呀
男的、女的、老的、小的
都能把每一条平凡之路
走成幸福路
因为
生活不在别处
8.3-8.13
小红书马路生活节
暂且不管此刻你身处在哪座城市,哪个角落,应该都会有人通过上面这条短片想起:
一条你每天的必经之路,一条你曾经流连忘返过的路,一条一度你计划前往过的路。
又或者是,一条你从没深想过它名字含义,但决定今天要搜一搜它来历的路。
因为小红书马路生活节这支品牌短片的创意切入点,放在了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路牌上。
但在进行创意表达的时候,小红书是对它们的内在含义进行了深挖掘和再重构。
比如「大学路」,既是小姐妹们一起遛弯的「放学路」,也是CityWalk爱好者们一边游走城市、一边探索城事的「美学路」。
「长乐路」,是打卡狂魔、社交搭子们聚会的「尝乐路」,也是音乐一响起,人们便可以在这里轻舞飞扬的「爱乐路」。
就着这样的诠释去看背后隐藏的创意思考逻辑,那感觉就像诗人阿多尼斯笔下所给出的比喻那样:「夜晚是出售星辰之书的书店,幻想是现实的香气,吻是有形的采摘者采摘无形的果实。」
每一条马路,在不同的人眼里,也隐藏着一本星辰之书、一阵现实的香气,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果实。
而真实又具体的生活,往往就在你每天推开窗时的目之所及之处,也在你每条经过的马路。
妈妈对小姑娘说
“哇,你把天空抓在手里啦!”
——小红书马路生活节之《路边艺术展·随机风景》
比如人们会在酒吧前停下来喝上一杯啤酒,在面包房与别的顾客交换主意,向在门廊边喝可乐的两个男孩点点头。
还会倾听五金店里的人关于某个工作的闲谈,从杂货店主那儿借一元钱,赞美新生婴儿,互相比较他们的宠物狗……
正是这些微小的、偶然发生的、由个人主动去做的行为,构成了一座城市里一条条街道上的信任关系,从而也让每个人拥有了一种参与街区生活的「公共身份」。
虽然小红书马路生活节还在进行当中,但在人越来越原子化和疏离感的都市里,它营造出的也是这样一种可以进行公共接触、互相交流的社区氛围和信任关系。
它的言外之意仿佛也在说:
当你置身于人群,哪怕不用言语,也可以经由他人的表达,找到共鸣与共振。
当你留意街头转角,哪怕稍纵即逝,生活很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次转机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