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在合法成立后,为了开展进出口业务,必须前往海关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这一步骤是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及报关权的必要前提。通过注册登记,企业可以获得海关的认可,从而合法地进行进出口活动。
二、电子口岸:
三、通关流程:
4.放行:经过审单、查验、征税等步骤无误后,海关会对货物和运输工具签印放行。这意味着货物可以正式进出口,企业可以开始后续的物流和销售活动。
一、保税业务:
二、加工贸易:
1.进料加工:进料加工是指企业用外汇购买进口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等,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出口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需自行承担购买进口原料的成本和风险,但同时也享有出口成品的收益。
2.来料加工:来料加工是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等,由我方企业按照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外商销售,我方按约定收取工缴费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承担原材料的成本风险,但收益也相对较为固定。
三、海关手册:
在加工贸易中,海关会发行手册对进口的原辅材料等进行保税管理。这本手册详细记录了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的品名、规格、数量、价值等信息,是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企业需按照手册的规定进行进出口活动,并接受海关的核查和审计。
一、免税与减免税:
免税与减免税是国家为促进对外贸易和特定产业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符合国家政策的进出口商品可以通过一系列程序享受免税或减免税待遇。
1.免税与减免税的申请流程:
·进出口企业需首先确认其商品是否符合国家免税或减免税政策的规定。
·审核通过后,企业即可在进出口环节享受相应的免税或减免税待遇。
2.免税与减免税的种类:
·特定情况下的减税:如在境外运输途中受损的货物、起卸后因不可抗力受损的货物等。
·临时减免税:对于某些特定货物或特定情况,海关可以给予临时减免税的优惠,如为境外厂商加工、装配成品和为制造外销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等。
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进出口许可证制度是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该制度通过对进出口货物和物品实行许可证管理,以合理配置资源、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
1.进出口许可证的种类:
2.申请流程:
·企业需根据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和用途,确定是否需要申请进出口许可证。
·发证机构审核企业提交的材料,确认是否符合进出口许可证的发放条件。
·审核通过后,发证机构向企业签发进出口许可证。
3.作用:
·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国家实现对进出口货物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通过许可证管理,国家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同时,许可证制度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防止敏感技术和产品外流。
一、制度概述:
检验检疫制度是我国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法定检验和卫生检疫的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历史沿革悠久,现行模式以“先报验,后报关”为原则,确保进出口货物的质量和安全。
二、通关单制度:
1.入境货物通关单:
·进口货物在到达口岸后,需先向检验检疫机构报验。
·海关凭“入境货物通关单”验放进口货物。
2.出境货物通关单:
·出口货物在装运前,需向检验检疫机构报验。
·检验检疫机构对货物进行检验检疫,确认货物符合出口标准和要求后,签发“出境货物通关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