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分析
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
狂犬病病毒RNA编码核蛋白(N)、M1、M2、病毒包膜糖蛋白(G)
和L五种蛋白,其中G蛋白是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抗原,可有效刺激
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增生,并诱导机体产生
特异性抗体。G蛋白特异性抗体是狂犬病疫苗最重要的保护性抗体,免
疫效果主要依赖其抗原表位、结构、蛋白折叠及糖基化等。N蛋白也是
一种有效的保护性抗原,能够刺激B细胞和Th细胞诱导产生细胞和体
液免疫。磷蛋白(P)可诱导CTL,但保护作用较弱。机体在接种狂犬
病疫苗约7天左右产生IgM抗体,在约14天后产生IgG抗体并迅速升
高。IgM和IgG抗体均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有些中和抗体能进入感染
狂犬病病毒的神经细胞内抑制病毒复制。CTL的高峰出现在免疫后12
天,可清除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狂犬病病毒,Th细胞可增强抗核蛋白和
糖蛋白抗体,也能增加保护效果。但Suss的研究认为细胞免疫在狂犬
病中的作用不明。
由于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序列高度保守,氨基酸同源性达78%至93%,
故病毒之间在核壳体水平上存在着广泛的抗原交叉反应。狂犬病病毒
的主要抗原部位为G蛋白外功能区,当其氨基酸同源性74%时,病毒
之间能够交叉中和,为同一遗传谱系内的病毒;膜外区的氨基酸同源
性62%时,则无交叉中和反应。目前疫苗株均属于遗传谱系I,对遗传
谱系II中的病毒感染不具保护作用。
现已经有十余个种类或基因型的狂犬病病毒属病毒被描述为狂犬
病的病原体。目前为止,遗传谱系I的狂犬病病毒是引起人狂犬病的
最常见的病毒型别,也是至今应用于狂犬病疫苗生产的唯一病毒种类。
故现有疫苗可能无法为遗传谱系I外的其他血清型病毒感染提供保护。
因此,用于疫苗的病毒种类必须慎重选择。生产用毒种应是在实验室
细胞培养适应和减毒,并具有稳定生物学特性的固定毒株,其历史和
求。病毒灭活后制成的疫苗对人体安全且能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
WHO推荐用于疫苗生产的病毒固定毒株包括PasteurVirus、Pitman-
Moore、Vnukovo-32、Flury鸡胚细胞低传代株和CTN株等。
人用狂犬病疫苗应符合WHO生物制品标准专家委员会(ECBS)制
定的指导原则中对疫苗特性、生产及质量控制的要求。用于制备疫苗
药典》的要求,动物必须是清洁级或以上的动物。所用动物应符合实
胞应在限定代次内使用。病毒在细胞(或胚蛋)中增殖后,将收获的
病毒进行浓缩、纯化、灭活,加入保护剂冻干而成。细胞培养疫苗的
最低效价为在效期内每一剂肌注剂量达2.5IU以上,由NIH法检测确
定。ELISA法检测糖蛋白等其他体外测定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验证阶
段,但该方法已用于生产过程中抗原含量的控制。疫苗需经临床前研
究及临床试验,企业需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生产许
可证方可生产疫苗。WHO建议对新申请注册的疫苗,在临床试验中检测
0、14、28/30、180、360天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已经获准生产的人用
狂犬病疫苗需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申请批签发,仅
有获得批签发合格证的狂犬病疫苗批次方可上市使用。分析
二、中国动物狂犬病现状
在2004年至2018年期间,科研人员从17个省的185只疑似狂犬
病动物中收集了动物脑组织,FAT(directfluorescentantibodytext
(FAT),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检测后发现其中有144株(77.8%)
为狂犬病病毒阳性样品。在阳性物种中,狗是主要感染动物,占总病
例数的68.8%(99/144),其次是牛(12.5%),绵羊(9.7%),
骆驼(4.2%),狐狸(2.1%),猪(1.4%),(0.7%)和驴
(0.7%)。同时,研究人员在对中国7个省的健康犬进行主动监测
的10,118个脑组织样本中,有33个(0.33%)呈FAT阳性。在33
份阳性样本中,有31份来自随机检测狗和无主人的狗(包括流浪狗),
另外2份来自紧急情况下被处死的狗(具体不详)。而对于畜禽狂犬
病,科研人员查询到2013-2018年期间内蒙古和新疆报告了29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