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佣素质有好有坏,但大部分比国内保姆要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工作的穆先生,跟《环球时报》记者谈起在国内请小时工和保姆的经历时有些愤懑:“天热的时候还要给她倒水,对待菲佣就轻松多了。”
菲律宾人的名字比较长,一般会有个容易记住的英文名字,穆先生家的菲佣昵称是“咪咪”,30来岁,以前在迪拜工作过3年,算是“高端人才”。外界对菲佣的评价普遍是“任劳任怨”,穆先生对此深以为然,表示他家咪咪每天就是“干活”。早上6点钟起床,扫地、做饭、洗衣服,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反正住在一起。每周日休息一天,每年有几天年假。如果雇主愿意把年假折算成工资的话,也有很多菲佣愿意放弃休假,因为这种情况通常按照时薪标准的双倍结算。
穆先生每月支付咪咪约合人民币2500元的工资,包吃住。这个薪酬在菲律宾很有竞争力,要知道当地普通办公室文员的月收入不过2000至3000元人民币。一是因为马尼拉菲佣的市场价普遍高,二是因为咪咪能说英语。在马尼拉之外的省份,每月1000元就能请到菲佣。穆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外省和马尼拉的经济差距很大,在马尼拉一个月的工资,足够应付菲佣外地老家三四口人开销。而且菲律宾很难就业,菲佣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
菲佣不大主动跟雇主交流,也不太想融入雇主家庭。穆先生至今搞不清楚咪咪是哪里人,只知道她“不是马尼拉的”;也搞不清咪咪真名,因为“太长,记不住”。但菲佣之间相处“很欢乐”。穆先生曾偶然看到咪咪跟别家菲佣聊天,虽然说的是他听不懂的方言,但聊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让他很是意外。
只有一种情况咪咪会主动找穆先生——借钱。菲律宾人不存钱,有多少花多少,借钱理由根据金额不同而不同。借10块是因为“没钱坐车”,借几百块则是“家里急用”。穆先生一般都借,不写欠条,因为菲佣不会不认账,小额的拿到工资就还,大额的会慢些。
也有人“小偷小摸”。穆先生一个朋友家的菲佣就因为“手脚不干净”被解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她偷的不是钱,竟是一块肉。穆先生说,“菲佣一般不敢偷钱,那个菲佣是偷了一块肉,拎着回家的时候被抓个现行。”
“麻烦的外佣”与“刻薄的雇主”
菲律宾对外输出菲佣是有历史的。1974年,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发布442号总统令,正式将菲律宾劳工输往海外。数十年来,在海外工作已成为许多受过教育的菲律宾人的主要发展意向,家属或邻居甚至会嘲笑那些辞去国外工作回家或放弃“离开机会”的人。
为什么那么多菲律宾人选择赴海外工作?伊曼纽尔·格斯拉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让家庭摆脱贫困是主要原因。“这里(国内)真的没有太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对于高中毕业生和女性来说。”据了解,菲律宾人也愿意出国工作,因为无论是家政、护理还是工程师、会计师,与国外同职位的薪酬相比,菲律宾当地雇主提供的平均工资和福利都要少。
有统计称,菲律宾10%的GDP来自于菲劳汇款。菲劳做出的牺牲,为他们赢得了“国家英雄”的称号。但这样的称号背后是菲佣等劳工,背井离乡甚至遭受不当对待的心酸生活。
在香港,菲佣与雇主的关系一直是焦点话题。香港有超过35万名外佣,其中菲佣最多。虽然香港引入外佣的制度比较完善,但家庭对外佣的不信任,外佣遭中介或雇主剥削的消息不绝于耳。“香港有超过30万外籍家庭佣工,但主流讨论中,往往是‘麻烦的外佣’或‘刻薄的雇主’”,2015年香港出版的《外佣——住在家里的陌生人》一书写道。
菲佣的地位在香港影视作品中也有体现——菲佣通常皮肤黝黑,中等偏胖身材,名字基本都叫“Maria”;一些作品中,菲佣常有盗窃、虐待小孩等行为,有时则是被雇主虐待的对象。美国《时代》周刊曾称“外佣是香港的现代奴隶”。
香港虽然存在问题,但它仍是菲佣最想选择的工作地之一。只是菲佣与雇主的关系是一道难解的题。《环球时报》记者的香港朋友方女士,曾请过一名菲佣,是朋友雇的菲佣的女儿。方女士提到最近香港有机构做了个调查,访问了几百名菲佣,在与雇主的关系问题上,菲佣们说最可笑的是雇主说跟自己是一家人。“她们觉得明明是劳资关系,怎么可能是一家人?”
240多门课程供选修
在菲律宾国内,菲佣很普遍,在海外,菲佣更是久负盛名。菲佣的专业水准在国际家政服务行业是一流的。有菲律宾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菲佣的技能与生俱来。”
“菲律宾人非常有耐心。即使在工作中挣扎,也不会迷失自己的工作态度。即使遭受虐待,仍然耐心地工作。”菲移民问题专家伊曼纽尔·格斯拉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一个好品质。”除了勤劳和诚实,许多地区,特别是中东、香港,绝大多数雇主都想雇会说英文的菲佣。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代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菲佣每年寄回国的汇款对于菲国家财政十分重要。很多菲律宾家庭依靠家人做菲佣养家糊口。菲律宾政府也十分重视菲佣,在很多场合都要感谢菲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电视台在一些节日也会请菲佣代表发言。
培训是菲佣等菲律宾劳工走向海外的环节之一。菲律宾劳工部在数十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菲律宾外劳办事处,每日源源不断地收集各地“订单”,审核后汇聚到菲律宾海外就业署(POEA),与此同时,菲劳可以在POEA登记个人信息。
面试一旦成功,便是一系列繁忙的“新生培训”。不论目的地和行业,所有菲劳都需参与“行前座谈会”——了解办理手续的流程、出国线路、搭乘交通等各个方面。对于从事家政服务的人,要另行参加所在国语言和文化的基础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