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8月25日,记者探访冷链运营中心、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冷链食品加工企业,了解进口冷链食品如何规范“入国门”、健康“上餐桌”,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威海港冷链运营中心:全封闭作业,严格落实防疫措施
8月25日,记者来到威海港冷链运营中心,一辆装载进口冷藏货物的集装箱运输车停靠在检验月台口,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携带消杀设备,对箱门进行全面消毒后,对箱内货物抽样进行核酸检测。
进口冷链货物从“入国门”到“入家门”,第一道关卡就是口岸抽检。
“为确保抽样准确,我们在抽样核酸检测前会先消杀场地,待消毒液作用半小时后,才会查验货物。”威海港冷链运营中心副经理刘明科说,集装箱入港后,首先会经过码头的自动喷淋系统,外部进行消杀。取样完成后,工作人员再全面消杀场所。
为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威海港冷链运营中心实行全封闭作业,工作人员可以在监控室远程监控、管理进口冷链食品消杀。记者在监控中发现,每一个步骤,工作人员都实行严格“手消”。仅仅是一次采样封装,就做到三次“手消”,即“一管一采一消毒”——操作人员拆开产品包装,将样品放入采样管,把采样管放入密封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准确率,保障工作人员安全。”刘明科说。
抽检既要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又要避免对货物造成影响。检测合格的样品,次日工作人员会用含氯消毒液对拆装过的货物表面进行全面消杀,避免查验过程对货物造成污染。
作为检验一线的操作人员,日常防护尤为重要。在货物检查技术用房,工作人员从穿防护服进入开始,到查验完成脱下防护服,旁边有安全监督员全程拍照录像监督。按照海关防护最高标准,威海港冷链运营中心实行“14+7+7”工作制度:作业14个自然日,集中隔离7日,每天进行核酸检测;居家隔离7日,返岗时进行核酸检测。真正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
经开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全封闭隔离作业,360°全面消杀
专仓监管人员查验完运输司机的核酸检测等报告后,冷链集装箱货车从专仓西门进入,到达车辆消毒区,全面消杀货车外壁。“在开仓期间,仓内作业人员24小时呆在专仓内,严格执行‘三集中一隔离’封闭管理。”孙悦文说。
记者在监控中看到,待货车外壁消杀结束后,冷链集装箱货车进入刚刚全面消杀完毕的消毒作业区。核酸采样人员按照货物2%的数量比例、均匀采样原则,在集装箱内抽取样品进行核酸采样,所有货物经过雾化消毒机消杀,静置半小时后,方可进入冷库内。
在库内存储时,不同集装箱、种类的货物至少间隔2米存放,最大限度降低货物之间感染风险。除货物存储库外,还有一个问题货物库备用。
这样一个消杀流程,一个集装箱通常需要约2小时。“货物出仓时,专仓工作人员会给每个冷链集装箱货物发放出仓证明。”孙悦文说,后续企业扫描出仓证明上的“二维码”会显示货物基本信息、核酸检测结果、消杀状态,对货物进行溯源。
马上迎来的进口冷链食品进货旺季——从9月起到明年1月,预计有7000吨货物入库,远超前8个月的货物,这将意味着专仓将要一直开仓作业。“我们新上了一个雾化消毒机,9月份开仓时便可使用。”孙悦文说,为减轻消杀作业压力,他们将选聘一批优秀消杀工人,与当前这批工人轮班作业,确保专仓消杀货物作业的连续性。
今年以来,全市7个专仓对526万件、10.6万吨入仓冷链食品全面进行核酸检测,对4107辆车辆全面进行全面消毒,为我市冷链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威海世比亚食品有限公司:“冷链”系统信息齐备,生产流程安全放心
检查“冷链三证”是否齐全、货物出入仓等信息是否通过“山东冷链”系统备案,是否实行“三专管理”……8月25日,记者跟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科执法人员检查位于经开区的威海世比亚食品有限公司。
世比亚食品有限公司是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冷冻食品企业,以加工章鱼和墨鱼为主,原料均来自国外进口,是冷链检查的重点企业。
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和公司工作人员进入车间,整个流程十分严格:到更衣室进行穿工作服、换水靴等一系列操作后,经过一道全身消毒及手部清洗消毒后进入加工车间。
除了对人的严格把控以外,公司对原料的防疫措施也非常严格。在进行原料卸载时,员工必须穿防护服,对原料外包装进行消毒,且静置半小时后入专库存放;对生产车间、原料专库等环境因素,每14天一次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