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一方面我国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阻挡新病毒感染,特别是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目前,疫苗说明书所适用的人群,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都应该接种新冠疫苗。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有数百家单位,主要集中在几条技术路线上,包括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载体疫苗(包括腺病毒载体、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核酸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
这5条技术路线,不能简单说哪条技术路线更好,要评价一个疫苗,一定要综合考虑到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这才是对一个疫苗的科学评价。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何种工艺疫苗更好。考虑到现有防疫需要,只要是出于防病的目的,任何工艺的疫苗对于非禁忌症人群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国疫苗在研发、试验、审批、上市、储存、运输、接种等全流程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有完善的疫苗冷链系统保障,储存和运输均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接种单位、医护人员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和严格审核,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接种。
前期试验表明,全程接种28天后90%以上受种者都会产生保护抗体,保护效果明显。少数人接种后接种部位有红肿、硬结、疼痛,极少数人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通常无需处理,一般1-2天可自行恢复。
目前全国接种新冠疫苗超过5000万剂次,更进一步证明我国疫苗是安全的。
北京市目前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通过一定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同时保留能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而制备成的疫苗。灭活疫苗是传统经典的疫苗制备方式,属于成熟、可靠、经典的疫苗制备手段,相对于其它疫苗研制技术而言,灭活疫苗研发平台成熟、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标准可控、保护效果良好、研发速度快,且易于规模化生产,具有国际通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判标准。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要打2针,两针间隔21天到28天。如特殊原因过了28天还没打上,一定尽快完成第二针,这样才能得到完整的全程免疫保护效果。
按照目前国家政策,新冠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居民个人不负担费用。
临床研究表明,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第一剂后7天普遍开始产生抗体,14-28天抗体阳性率约60%-90%;接种第二剂28天后抗体阳性率均达90%以上,并形成持续保护。
目前对于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仍在持续观察中。目前证据提示,疫苗保护期可以达到至少半年以上。
病毒变异会对疫苗保护性有影响吗?
新冠疫苗是否会像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
通常情况下,病原体、疫苗特性、受种者状况等因素影响疫苗的预防接种效果。流感病毒变异比较快,流感疫苗保护效期较短,因此需要每年进行接种。新冠疫苗是否会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接种,需要继续针对病毒变异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和疫苗的保护持久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哪些情况应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目前阶段,以下情况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
2、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
3、发热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者;
4、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接种3个月内有生育计划;
5、有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症病史者;
6、已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7、已知或怀疑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
8、使用抗肿瘤药物等免疫调节剂者;
9、有新冠病毒感染史者;
10、临床医师或接种工作人员认为不适合接种者。
在新冠疫苗接种方案、接种指南未作具体规定之前,新冠疫苗的接种禁忌具体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接种时,要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主动告知医务人员你的健康情况,医生会帮助判断是否可以接种。
新冠疫苗说明书中的禁忌包括:既往发生过疫苗接种严重过敏反应(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腹痛)不得接种。因此要考虑过敏体质的严重程度,并按照临床医师的医嘱执行。过敏性鼻炎处于急性发作期,建议暂缓接种,症状轻微者可以接种。
新冠灭活疫苗说明书中提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慎用。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血压可维持在相对正常水平,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原则上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具体请按临床医师医嘱执行。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服用稳定剂量药物,病情平稳的,原则上可以进行接种。甲状腺功能减退(TSH>10μIU/mL,且T3、T4低于正常值)的患者以及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亢性突眼患者,建议暂缓接种。
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果处于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疫苗。
新冠疫苗说明书中禁忌包括所有严重急性疾病和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因此痛风发作期不宜接种疫苗。
疫苗说明书禁忌症中包括:发热、各种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暂缓接种。因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处于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疫苗。患有慢性疾病,在药物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原则上可以接种疫苗,请参考临床医师医嘱执行。
对于多数传染病,在感染病原体后,人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部分人群通常不属于疫苗接种对象,如患天花、麻疹、风疹、水痘等疾病后不再属于疫苗接种对象。目前,虽然有感染过新冠病毒者发生二次感染的报道,但该问题尚属于个案并未普遍出现,仍有待后续更多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对于接种前已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暂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对于没有明确感染新冠病毒或患过新冠肺炎,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可接种疫苗。
受种对象身体状况应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如果接种第一剂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出现任何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且不能排除是疫苗引起的,则不建议接种第二剂次;另外受种对象接种第二剂次时患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
是否需要先检测抗体,再决定是否接种?
人体中特定抗体的产生一般通过自然感染或者接种疫苗而获得。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抗体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可以起到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建议只要没有明确感染新冠病毒或患过新冠肺炎,凡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可以接种疫苗,无需在接种疫苗前检测是否存在抗体。
接种完新冠,是否可以洗澡?
接种新冠疫苗后(包括其它疫苗)24小时后可以洗澡。接种人员往往在接种后嘱咐受种者当天不要洗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注射部位的感染,避免或减轻局部反应的发生。新冠疫苗含有吸附制剂,部分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或硬结,洗澡时要避免过度按压、刺激,洗澡后要保持局部清洁。
不会。核酸检测的是新冠病毒抗原,目前使用的疫苗为灭活疫苗,是一种“被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已完全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故接种后不会导致患新冠肺炎,也不会因接种疫苗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不能。接种疫苗后虽然可以产生免疫力,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但任何疫苗保护作用不可能100%,部分人接种后有可能不产生足够抗体,仍然会有感染风险,特别是在还没有建立起社会防疫屏障的情况下。所以,即使打完疫苗,也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
接种期间全程佩戴口罩,按接种点标识有序排队,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向医生主动如实提供自己健康状况、疾病史、过敏史、近期服用的药物信息等,按照规定认真填写完整知情同意书。第一针接种部位:左上臂;第二针接种部位:右上臂;如果接种部位有伤口,应跟接种医生说明,尽量避开伤口选择另一侧接种。
接种疫苗之后在接种点留观区观察30分钟,无不适症状后才可以离开接种点。
接种当日接种部位保持干燥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避免剧烈活动,适当安排休息。
接种后24至48小时内:受种者要观察接种局部有何反应,例如局部是否有红肿,全身是否出现了包括头疼、发烧、疲倦等症状。如果出现持续发烧等现象,应及时就医并向接种单位报告。
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过敏物及常见致敏原,尽量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
接种次日登陆北京健康宝,查询“健康服务预约查询——疫苗接种”栏内容,及时了解接种信息。
疫苗接种的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和晕厥等严重异常反应一般出现在接种疫苗后30分钟之内,因此,接种疫苗后,须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
新冠疫苗与其他任何灭活疫苗类似,接种新冠灭活疫苗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一般反应,如接种部位酸胀、红肿、硬结、疼痛、瘙痒等;少数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一般不需处理,2-3天后大多可自行恢复。若局部出现红肿硬结24小时后可用干净毛巾热敷,每日3次左右;如体温大于38.5℃可遵医嘱口服退热药,多喝水,用温热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如果症状较重或无法自行评判严重程度,应及时向接种单位报告并就医处理。
初步监测分析显示,新冠疫苗的一般反应发生率与2019年全国上市后疫苗报告发生率基本一致,严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略低于2019年全国已应用疫苗的发生率。新冠疫苗严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不高于流感疫苗。
正在接种其他疫苗,比如HPV、乙肝等疫苗者,可否同时接种新冠疫苗?
总之,新冠接种原则“应接尽接,尽快建立免疫屏障”。与其他灭活疫苗间隔14天以上,更换另一侧胳膊就行,不足14天者暂缓新冠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