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马拉松这项运动,杨静指出,不少人仍对此存在误解,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项普通的健身运动,也有些人将其称为“健康杀手”。
事实上,马拉松不仅是健身活动,更是一项对心肺、关节、肌肉等器官和组织有极高要求的高强度运动,所需的体力和耐力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杨静强调,公众需要理性看待马拉松运动,科学的训练和合理的体能管理能够让跑者从中受益,而盲目参赛则可能为健康埋下隐患。
作为一项有氧运动,马拉松能为人体带来不少益处,健康科学地“跑马”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帮助控制体重,还能强化骨骼、提升免疫力。
因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严重肥胖、贫血、有慢性疾病、静脉血栓的人,以及孕妇、感冒未愈者、年龄过大或者过小者、骨骼肌肉有伤病者,均不宜贸然参加马拉松比赛。
“没有马拉松经验,或平时很少跑步的人,突然参赛容易导致运动强度骤增,诱发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杨静提醒。
从5公里跑起步,逐渐增加跑量
马拉松的备战训练是对耐力和身体状况的全面考验。杨静表示,对于跑马选手来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合理规划训练是安全的首要保障。
首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需格外注重赛前体检,尤其通过全血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来评估心血管健康,帮助全面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科学评估是否适合参加马拉松。
此外,需要在赛前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积极补充鸡胸肉、鱼类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确保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充足。在生活中保持禁烟禁酒、规律作息的习惯,帮助人体维持良好的体能状态。
“体重较重的参赛者在赛前需适当减重”,杨静特别提醒,“体重过大的人群跑马,就好比一场负重跑步,过重的体重会对膝关节和踝关节产生额外压力,增加受伤风险。”
赛后30分钟内是补充营养“黄金期”
赛后如何科学地“补”与恢复,是马拉松选手保持健康的重要一步。
在杨静看来,马拉松结束后,身体的自我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经历了数小时高强度运动的肌肉、关节来说,科学的恢复方案必不可少。
一般而言,“赛后30分钟内是补充营养的‘黄金期’,及时摄入水分和碳水化合物,能帮助身体恢复体力、稳定血糖。碳水化合物可选择全麦面包、香蕉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帮助快速恢复体能。同时,再摄入一定量的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利于促进肌肉修复并加速损伤组织的愈合。”杨静建议。
此后,选手还需要1至2周的完全休息与轻度活动,帮助身体逐步恢复元气,并减少因过度疲劳引发的伤病风险。其间,缓解肌肉紧张和酸痛是恢复的重点。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理念值得推广,但参赛应当量力而行,不必过分追求结果。”杨静总结,运动强度是决定运动效应健康与否的关键,而科学化的运动,更是践行马拉松健康奔跑理念的应有之义。(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