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列出了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这些药品后应禁止驾车。这7大类药品具体包括:抗组胺药、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降糖药。
专家表示,常用的感冒药,如感冒胶囊、鼻炎康片、维C银翘片、速效感冒胶囊等中大多含有抗组胺类药物,可致嗜睡、眩晕、困倦、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下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中药和各种保健品也会引发嗜睡、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驾车人士也要慎服慎用。
小编也特地整理了一份清单,有10类药物服用后是不适合开车的,给广大车友提个醒。
胃动力药
如胃复安,有眩晕、嗜睡等副作用。
降糖药
降糖药易引起低血糖症而出现饥饿、心慌、手抖、头晕、出汗、烦躁、焦虑、全身无力等症状,程度严重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等。
抗菌药物
如甲硝唑可以引起头痛、眩晕。
抗心律失常药
如奎尼丁、美西律和心得安等,常会伴有头痛、眼花、耳鸣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如果剂量过大,甚至可引发低血压昏厥。
催眠药
如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等,服用后会出现头晕目眩、乏力嗜睡和反应迟钝。
抗感冒药
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抗组织胺类药物,会有嗜睡等副作用。
抗组织胺药
如异丙嗪(非那根)、扑尔敏等,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往往会引起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副作用。
抗心绞痛药
如硝酸甘油、心得安、消心痛和抗高血压药。可能引起搏动性头痛,视力不清、头晕乏力等。
抗焦虑药
如丙咪嗪、多虑平和苯乙肼等,常伴有疲乏嗜睡、视野不清、肌肉震颤、反应迟钝和体位性低血压等。
解痉止痛药
阿托品类生物碱及后马托品等,常见副作用为视物模糊和心悸等副反应。
另外,如果到药店自行买药,也要咨询一下。此外,服药时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等药效消失后再开车。
开车前饮食禁忌
“酒驾”食物:荔枝、蛋黄派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黄伟:有关吃荔枝后开车查出“酒驾”的新闻很多,荔枝含糖量比较高,而夏季温度高,再加上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本身自带的一些酶,在氧气含量低的保存环境中时,会使得荔枝中的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所以就会导致检测出酒精超标。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平时买的水果,如果放在袋子里忘了吃,过几天打开袋子就会闻到一股酒精味,而荔枝一般是从南方运输过来,我们吃到时已经放置好几天,不够新鲜,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就会更多。
同样,蛋黄派、豆腐乳、藿香正气水等,本来就含有食用酒精或米酒,另外,还有像醉虾、醉蟹或食材烹饪时加入大量的料酒的食物,也容易出现类似情况。
不过,除了藿香正气水中酒精量在30%~40%,其它食品中酒精量都很低。尽管如此,也要在喝藿香正气水半小时后再开车,吃其它食物后漱口或过10分钟后再开车。
“催眠”食物:油腻食物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续慧超:开车时,一旦犯困,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会下降,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从饮食角度来讲,饱食后不宜立即开车。人在进食后,体内的血液会重新分布,大部分进入胃肠道,方便运送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大脑和四肢血液的供应减少,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容易感到疲惫,开车时的注意力大受影响。因此,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驾驶车辆。
此外,吃得食物太油腻的话,较难消化,也容易让人犯困。主食也不能太多太精,否则血糖快速上升,就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为了防止血糖快速上升,也有一个办法,就是将一部分精白米或白面换成一些杂粮,杂粮米饭、杂粮馒头,都可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
总之,吃的过饱和太油腻,都很易“催眠”。开车时,如有困意,就要停下休息。平时,车上可常备一些提神的小零食,如薄荷糖、口香糖等。
“分心”食物:棒冰、罐装食品
食品科学硕士赵慧敏:近日,一张因开车时吃棒冰的罚单照片在网络热传。杭州公安交警部门表示,就驾驶机动车时吃棒冰的行为来看,因为棒冰易融化的食物特殊性,更容易分散驾驶人注意力,属于影响安全驾驶的行为。
大热天吃棒冰,从冰箱中拿出来很容易融化滴落到车上,确实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杯装的热饮也不要喝,一不小心就会溅到身上或车上,也会影响专注开车。还有一些带酱汁类的食物和表面有很多油脂的甜食或炸食也一样,开车时都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