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短视频平台流行一种晒娃新套路,那就是逼娃吃自己养的宠物。
专家表示,这般“虐娃”视频,是对孩子的恶意消费,会给其带来不容小觑的心灵创伤。
把孩子的眼泪当成流量密码
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梳理发现,网上流传较广、有关孩子的虐心视频大致有三类:
一类是让孩子害怕,即给孩子设置一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挑战,看他们害怕露怯,然后拍摄他们的窘态。比如,有父母拍摄孩子站在玻璃栈道上,因恐高被吓得哇哇大哭,不停地伸手寻求帮助,但家长在一旁无动于衷,专注于拍摄孩子的窘态,随后传到网上。
第二类是让孩子难过,如故意在孩子面前展示让他们生气难受的事,比如吃掉他们的宠物,让他们情绪崩溃。
第三类则是和孩子吵架,当亲子矛盾爆发时,家长想的不是安抚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把镜头对准孩子,拍下他们声泪俱下、号啕大哭的样子。
还有网友留言,小时候也曾有宠物被父母杀掉或卖掉的经历,至今耿耿于怀。
网友“丽丽”说:“小时候很喜欢兔子,爸爸就给我买了十几只兔子,我天天割草给兔子吃,有一天回家,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家里没有肉菜,爸爸就抓了一只兔子炖了汤,我哭了整整一晚上。”
网友“和平”也说:“小时候养过一条狗,后来妈妈趁我放学把狗卖掉了,我整整一个学期都没有跟妈妈说话。”
故意“消遣”孩子的视频为何层出不穷
那么,这类故意“消遣”孩子的视频为何层出不穷呢?
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张晓辉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源自生活真实事例
二是自媒体时代博取眼球
张晓辉表示,一些家长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常以捉弄戏耍孩子为乐。
另外,通过拍摄儿童主题的视频吸引流量,已经成为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家长可获得打赏或商业代言等方面的经济收入,这对于一些家庭而言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对于家长来说,用短视频恶意‘消遣’孩子也并非‘家事’。”
家长拍短视频恶意“消遣”孩子,无疑与立法精神相违背。
张晓辉同时建议,对于涉及可能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短视频内容,平台应进行必要的内容分级,并且根据等级采取限制流量、降低权重、不予推荐等方式,控制传播范围,减少不良影响。
“虐心”视频
对孩子的心灵伤害不可逆
“‘宠物’对孩子意味着什么,难道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吗?如果大人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资深语文名师汤玫表示,对孩子来说,宠物可以是小猫、小狗、小金鱼、小乌龟这样的小动物,还可以是小毯子、小杯子、毛绒玩具这样的物品,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孩子情感的依托,是内心关爱的投射载体。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孤单、恐惧的时刻,他们眼中的成人世界是庞然大物,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而一个小小的宠物,孩子可以平视它、保护它,向它倾诉。
养宠物,是孩子完整体验生命的过程。如果成人罔顾这点,甚至以残害孩子的宠物为乐,来博取更多的眼球及流量,这会对孩子心灵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孩子的情感受到巨大的打击,安全感会轰然坍塌,甚至对生命的存在产生怀疑。这样残忍的做法,很有可能都会改变孩子的性格,不可取。”汤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