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年刚一开学的时候,Drew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中国籍学生(我们全校那时候共有九个讲中文的学生)。我们同在一个ELL班,除了还有其他几门课一起上以外,我发现,我们还同在网球队。真是缘份!我以为我们会成为长久的好朋友了。那时,我俩上课挨着坐,下课一起打网球一起聊天,我也常去他宿舍找他……我们要好了一阵子。可惜的是这段友谊并没有持久。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谈到一半,我用英文开着玩笑讲“你太弱了”(“youaretooweak”),接着,他没说两句话,就对我反唇相击,说我才“weak”(“弱”)。我这才意识到,这句玩笑话,在他看来竟然是一种冒犯。试想在中文语境下,这句话根本很平常,尤其是在亲密朋友间,拍拍肩膀,说句“你这也太怂了”,可真没什么过分的,但当你在英文语境下直接用这个词,玩笑和友善的一面就消失了,甚至别人会觉得很受冒犯,令人引起误会。想一想那时候,我的英文相当于美国三年级孩子的程度,我用英语讲话时,基本是把中文字词直译过去,不知闹出多少笑话来,更严重的是,我被误解为骄傲无礼或不友善。
突然,我想起了什么,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俩应该平分那四十元买春卷的费用啊,我于是拿起笔,起草了一份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关于Drew应该如何与我分摊这笔费用以及剩下的春卷该如何处理。我告诉他,因为这是我们一起做的项目,我们应该分摊买春卷的费用。他二话没说,就在合同上签了字。
出人意料的是,他打开Chromebook拍下了这份合同,然后讲:“我想让别人都知道这家伙有多无聊!”
回想起来,我也觉得自己这件事没有处理得当。我们分担费用是应该的,也是符合这里文化的。问题是,签合同这种形式太严肃了。我完全可以直接跟他谈关于分摊费用的事情。这应该是一种更成熟的处理方式。这些因沟通误差导致的问题,使得我们有好一阵子不来往了。这也让我进一步理解了怎样有效沟通。站在Drew的角度想问题,我明白了他不见得是恶意。而他身上有的聪明、勤奋、上进等优点都值得我学习。
我相信我们可以重新成为朋友,于是,我主动给他写了封邮件,内容如下:Drew,我想开学之初我们是好朋友,但春卷事件前,我已能感到你的敌意。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是好友的那段日子,也是我在Fessenden048049的一段快乐时光。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之间充满敌意。如果你对我有什么不满可以告诉我,我希望我们能够重新成为朋友。
我为这次成功的沟通由衷地笑了。不当的沟通使我们产生隔阂,而有效的沟通让我们重新回到一起。JohnSteinbeck曾经讲过:“尽量去理解他人。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彼此理解,人们就会充满友善。深度了解他人才会摒弃仇恨留下爱!”对于我,这封写给Drew的邮件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Fessenden几个月学习生活的锻炼中,我成长了,并且也用行动见证了沟通的重要!
丰源妈妈的话
第一次看到丰源那封用英文写给Drew的电邮是在2013年圣诞节假期,在北京的家里。我的第一反应是心痛,眼泪一滴一滴地滚下来。想着十三岁的儿子,只身一人,求学万里之遥,从吃饭、穿衣、打扫卫生,到学习、交友、处理烦恼、解决一切困难,时时处处都要靠自己,当妈的我就会无比心痛。这应该是我们留学生家长群体共有的感受吧。
而当感性过去,理性升起时,我又被儿子深深地感动了,内心对他充满了敬意。这是多么少见的真诚坦率!一个13岁的孩子能做到的主动沟通,即使在我们成人中间都已经很少见了。
为什么要寻找真实?是因为孩子成长的营养是真实的生活,既然是那些被家长学校屏蔽掉了的真实生活在营养激发孩子,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力去剥夺他们体验和经历这多姿多彩的成长过程呢,难道不是吗?在我们的环境里,家长们会拼命让孩子接触不到风险和委屈,更不用孩子操心生活中必须经历的繁琐。丰源的同学中就有不会打开酸奶盒盖的,每次都来找他帮忙。更不要说孩子和同学、和老师交往时受到了委屈冷落,他们会伤不起,
有些家长也会错误地鼓励孩子去以牙还牙!而到了海外留学,孩子的本性会更充分施展出来,真实的生活需要他自己去体验、思考、找到答案!
丰源告诉我,写这封邮件他并没有想很久,他只是认为到了该沟通的时候了,然后打开电脑就写了这样一封电邮。我又问他,在走廊里见到Drew,你有没有不好意思?他说:“那怎么会呢?当时,见到他我就马上问:‘收到我的电邮了吗?’当然,他可能没有想到我会问,所以停顿了一下,之后点了点头,从此我们就一笑泯恩仇了。”
这件事情的处理细节让很多人都充满了好奇,因为这是一件连成人都不一定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可对于丰源,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而然。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留学生活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环境,这篇故事正是丰源在真实中收获到的最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