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自己

《中华读书报》(2021年07月07日12版)

每一位肿瘤科医生都是一部生命故事存储器,《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讲述了病房里、生活里的人间真实,再现了“众病之王”的真实面目和“女医生”的温度与风度。

沈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身为医生的无力感与挫败感

1995年到1996年,我30多岁,遇到一名患者,和我是同龄人。这个男孩一米八几的个头,一表人才。他患了胃癌,在我们病房待了将近两年,从术后的辅助治疗到复发、转移,都在我们这里就医,反反复复入院出院,住了几十次。

将近20年前的事了,我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细节,他看起来和健康人一样一样的。随着病情的发展,他出现了转移,先是腹腔转移,然后肝门淋巴结转移,还出现黄疸,而且对很多化疗药物都不敏感,治疗没有什么效果——那时候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治疗方法。

我心里也越来越难受,甚至害怕见他,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给他希望,我给不了他希望。但我是他的主管医生,必须去面对他、去鼓励他,告诉他我们正在想办法。但我已经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么自然、自信了,每次见完他,自己就会受到打击,就像自己家人生了病一样。一旦见到他情况不好了,我又束手无策,接下来几天都会非常难过。

每次和他家人谈话时,看着他的父母,那种老年人即将失去孩子的压抑哭泣,都会对我造成一种特别大的冲击。他的孩子还很小,妻子每次来,在我面前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几乎都是陪着一起流泪。后来我就很怕和他们交流,但我又必须去交流。

在他不可避免要走向死亡的那几天,我已经不敢到他病床旁边去了。但作为他的主管医生,我不去谁去?硬着头皮,挤出笑容去面对他,其他时候能躲就躲。连路过他的病房,我都是快步走过去,但因为太熟悉了,只要我的脚步声一靠近,即使他本来是半躺着的,也会一下子坐起来,眼睛盯着门口。我不敢正眼看,但又忍不住用余光去看他,然后就会看到他那满眼的期盼。

他是在医院走的。他走的时候,我其实就在病房的办公室里,但我不敢到他跟前去。在交班时,其他医生说,他走了。

作为医生,我们悲痛时不会像别人那样痛哭,但是对心理的影响会非常久。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他高高的个子,还有他最后的眼神,那时他的黄疸严重到连眼睛都是黄的,黄色的绝望和期盼,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医生的悲痛与普通人不一样,知道他们去世,我没有痛哭,但这种死亡对心理的影响会非常久,作为医生的无力感、挫败感更是几年都摆脱不了。从那以后我就告诫自己,永远不能和病人走得太近。但是我身边的年轻医生,都还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每一个年轻医生的必经之路,不知不觉就扎了进去,共鸣、痛苦、惋惜,渐渐学会掩饰,然后内心强大到看起来有些“冷酷”。其实,我们只是把自己装进一个“壳”里,既是自我保护,也是让自己尽量保持客观理性,最大限度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

就像一位医生说的那样:“这种事件会不断吞噬你,生命是很脆弱的,每一位我们救治的患者死去后,他们就像是变成一道又一道刻在我们身上的伤痕。这些痕迹不会消失,然后成就了现在的我。”

病房里的人生百态

生命极其复杂,我们肿瘤科医生所遇到的人生百态,是任何编剧都编不出来的。我们遇到病人,自然而然会去比较,尤其是遇到情况相似的两个人时,那就像在进行人生的对照研究。相同人生路,人生态度却大相径庭。

患者C和D都是大学教授,而且都在国内颇有建树,学术成就不分伯仲,但是他们对待生命、学生、家庭、亲情却完全不一样。我常常说,在疾病面前,你不需对这个人的经历有多了解,就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人给予你的全是正能量,你会在他身上看到人格魅力,一种生命的张力,你会敬重他,然后不由自主、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

C来的时候已经是胃癌晚期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的家庭是非常有底蕴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但C从来不说这些,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从来不向医院提要求,连VIP病房都不愿意去住。他说,他只是普通人。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医生特别愿意去帮助他,想尽一切办法给他治疗。他的治疗效果还算不错,但实在是发现得太晚,来我们这儿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量腹水,最后只活了1年多。到快走时,已经气短了,他还跟我说:“沈大夫,我终于把学生的论文改好了。”大约一周之后他就走了。

D也是大学教授,肝癌,来的时候就找了很多人打招呼,把他的头衔、背景、身份全部摆出来让我们知道。每个人在疾病面前都是最真实的样子,一旦得了癌症,所有的伪装就全部撕下来了,回归他本来的样子,有些人会骂人甚至打人,毫不掩饰,也毫无顾忌。这样的事,在D身上都发生了,你能很清楚地看到他每天都在纠结挣扎,甚至把对命运的怨恨撒到别人身上,永远无法坦然地面对死亡。

所以在癌症面前,当每个人都回归到本来的样子时,你就可以看到社会上有两种人,C这样的是真圣人,还有一种是社会培养的假圣人。所谓“假圣人”,其实并不是说他品质不好,而是他本人其实并不具备当圣人的品质,却硬被社会塑造成圣人,结果一遇上癌症,就被打回原形。

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人性上。没有发生极端的事情时,我们是看不出人性的原本面目的,而真正能试探出人性的往往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考验,比如患癌症。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人往往就没有任何顾忌了,想做什么就会做什么,平时刻意隐瞒的,或者被称为“修养”的东西都会剥离,真正暴露出本性。所以在医生面前,显露的都是真实的善和真实的恶。一个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几乎就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他不再掩饰自己。我们觉得这很正常,这是医生这个职业最独特的视角。

当得知自己患病后

俗话说,“没有穿过人家的鞋子走二里地,就不要认为自己理解别人”。身为医生,旁观别人的时候,和面对自己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如果自己处于癌症晚期,你会怎么想?我觉得谁也不敢预测,没有真正面对过这种情况,谁也说不准自己会怎么样。

我一边等着医生给出手术方案,一边继续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上班、开会、出差一点没耽误。我周日从新疆出差回来,周二住院,周三早上做手术。手术前一天晚上我呼呼大睡,比平时睡得都好,从晚上11点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7点被人叫醒,说要进手术室了。

当然,这也许是人遇到重大打击的时候,会有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在做手术以前,我什么都没想,也没担心过,我没想过如果是肺癌怎么办,是好是坏做完再说,不就是个结节吗,切了就没事了。

就像任何一个病人刚查出来问题时,他也首先想到可能是良性的,如果真是恶性的,家人瞒着他时,他就真信了,也许不是真信,而是一种本能的心理保护,认为“我没事”,人总是愿意相信自己能够接受的那个说法。

我做手术前真的认为自己没事,后来开了刀病理结果出来,他们说“是结核,你高兴吧”,我也没觉得有多高兴,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让我很烦躁的是我要吃半年抗痨药(抗结核药),好麻烦。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家庭里,都不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母亲已经86岁了,她承受不了女儿生病的事,孩子就是她的天,如果告诉她,除了增加她的负担,还会把她的负担又转化成我的负担,所以我觉得这样处理是对她最好的,也是对我最好的方式。

这个经历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在疾病面前,有时候就是要认命。“知足常乐”的人就是认命,必须面对时,就要去接受,强迫自己去接受。谁也不愿意生病,但生了病就要认命,因为不认命也改变不了事实,认命反而会觉得舒服一点,然后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治疗就好。

医生会比普通人多一种遗憾

2000年,我38岁,正准备去美国留学。当时我父亲才七十出头,身体很健康,在北京给我带孩子。

父亲是一个凡事很想得开、很豁达又意志坚强的人,但不知为什么我走的时候,他特别伤感,以前从来没这样过。他说:“你这一走去那么远(的地方),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我当时也没有多想,还和他开玩笑说:“爸,您说啥呢,以前去美国要坐三个半月的船,现在飞机一天就回来了。再说,我一年就回来了,我不喜欢待在美国。就算不回来,我也一定带着您一起走,也让您出去转转。”

但是,就在我快到家的时候,我先生告诉我,父亲走了,凌晨2点多。就差5个小时。他终究没等到我。我哭了两天两夜,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不仅是父亲的离世让我悲伤,还有深深的自责、内疚、后悔,各种感情全部涌上来。

自从我学医,我一直很自信我能照顾好父亲,能照顾好家人。父亲突然离开之后,我一直陷在“要是我在的话,如果我不出国的话,父亲可能就不会走”,或者“即使我不能完全逆转或阻止病情的发展,但是至少他还能有清醒着和家人道别的机会”这种自责之中。那种自责啊,一辈子都缓不过来。尽管家人都在安慰我说,就算我早一点回来,也改变不了什么。

父亲其实是梗死后出血——他先是突发脑梗死,然后在医院紧急做溶栓时发生了脑出血。我们都知道,血管堵塞其实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因为血管坏掉了,所以堵住了,如果强行通血管,是存在出血的风险的。

父亲的后事办完后,我还是接受不了这个结果,觉得当地医院的治疗决策有问题,我心里很不平衡,去找医院的领导。实际上这是我嫂子工作的医院,她是护士,院长和我们家人都熟悉,他们已经尽力去抢救我父亲了,只是他们在当初决策的时候也许有那么一点点问题。现在我冷静下来想,当时出现决策上的偏差也是难免的,但那个时候我想不通。

所以我有的时候挺理解我的患者家属,当陷入这种心境当中的时候,真的是无法排解的。

但世间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没有“如果”的。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常常不会往坏处想,所以虽然我觉得父亲可能病得很重,但我从来没有想到他会离开我。这是人类一种自我安慰的本能,我就觉得父亲病情稳定,他不会走的,家人一直在安慰我,说父亲的去世跟我在不在身边没什么关系,我也不是这个专业的医生,大家都已经尽最大努力,也找到了当地最好的医疗资源,我在不在都无法改变这个结果。当你最擅长的事情,你最强的技能,却不能为家人服务,不能为家人做贡献,不能为自己最亲的人尽一点点责任时,这种伤痛会贯穿你的一生,无法排解。

我母亲也是医生,我从小就见过很多车祸、疾病致死致残后,导致的家庭的崩塌。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对这样的病人一直都是比较心疼的,只是有时候对病人家属不太能够理解。经历过我父亲的事以后,我常常会想,病人家属钻牛角尖没地方排解的时候,是需要一个排解出口的,需要有人能和他们沟通。但是在我们国家的医疗系统里,并没有配套这方面的心理医生,中国人也没有求助心理医生的习惯。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缺憾,无法重来,一旦错过就是永远错过了。我常常安慰自己:这就是人生,本来就不会事事如意。这些我做不到的事,就是命运给我的枷锁,必须承受,要让我的人生有缺憾。

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也是我一生当中最艰难的日子。母亲患上了抑郁症,我将她接到北京带在身边;孩子跟着我从美国回来,上初中入学的事不顺利;我自己的工作也一直不顺。

但也是我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成长起来。以前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顶天立地的父亲。他一走,所有的重担都压到了我身上,当我从那几年的艰难中走出来以后,我一下子就豁达了。

经历了这些事以后,我就觉得再没有比这些事更难的了,这世界上的事太小了,还有哪一件事比至亲离开大?哪还有什么事情比得上你孩子的成长和她的未来重要?生扛过来之后,我真正成熟了,那时候差不多40岁,我又恢复到以前那种做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的自信中。

这是父亲给我的力量。父亲所给予我的财富,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从小,父亲对人、对事、对工作、对家庭、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是我的榜样和财富,甚至他最后离开,都要让我得到东西。他用离开告诉我,人生是不可能处处都随心所欲的,他让我经历生命中一个永远不会磨灭的烙印,然后我才能长大成熟。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烙印,我可能永远不会长大。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样的蜕变,只是可能我经历得稍微早一点。所以,尽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现在我照顾起母亲、婆婆来都毫无怨言,她们一生病,一定是我来照顾,这是我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尽孝,不等于天天给他们多少钱,买多少东西,有的时候就是关键时刻你能够全力以赴尽那份责任,这个关键时刻一旦错失了,便会后悔终生。

亲人的离开,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在向死而生,但我们永远想不到亲人会在什么时候离开,有些人见不到就是见不到了,你所见到的他,就是当你离开时,他在家门口的样子;当你上车的时候,他在后面挥着手跟着你的车,或者连挥手都没有,就在后面默默地跟着你、看着你的样子。

你可能想不到,这就是告别,因为这样的情景,你从来不把它当作一种离别。尤其像我这种16岁就离开家上学的人,天天都是在外面,总是认为我还要回去的,总认为我还能见着的,只要回去,父亲就在那里等我。

面对亲人的离开,医生会比普通人多一种遗憾,就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救他但又没有使上劲儿,这是特别痛苦的。

我们才是彼此最好的见证

我从母亲身上看到很多东西。她是医生,在我小时候,日子很困难,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工作和生活,等后来日子好了,她又矫枉过正,喜欢直来直去,总是与同事们话不投机就发生争吵,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但是,这样闹闹腾腾的一辈子,也没妨碍他们退休以后好得跟一个人一样,一说起来就是你曹叔叔、张阿姨,简直比亲人还亲。他们之间这种感情是真的好,不是虚情假意的好,比如来找我看病,总是要说“这是你王叔叔家的事,你必须得管”,我还心想,当初他们一天到晚欺负我们。但我后来一想,这就是他们的青春啊!那些吵吵闹闹、争名夺利,在当时可能恨得咬牙切齿,但等过去之后,真的就是过眼云烟。人这一辈子,越走到后面,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就越多。

(本文摘自《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沈琳、戴志悦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6月第一版,定价:66.00元)

THE END
1.同样一笔钱,买房还是出国深造?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今天小编就从每一个细节给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同样的钱,买房好还是出国留学好? 关于鉴赏 海外党表示: 有些人认为随时可以买房,但出国留学的经验和知识是不可替代的。留学期间,我们要经历从对地方的陌生到精通各种技能,以及能够平衡学业、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中国的房子无法帮我们解决的。意识到了。而且,...http://www.qichelingyu.com/h-nd-339898.html
2.普通人怎样出国普通人有三种方法出国比较容易解决: 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劳务出口的国内企业公司办理申请登记、培训和派遣 通过所在地或所在单位的直招劳动人事部门办理 通过个人在海外的亲友办理出国。 普通人怎样出国 1,可以通过劳务中介的形式出国,但是需要交一定的中介费。 2,现在出国劳务的公司还是很多的,最主要的是做什么样的工作。https://edu.iask.sina.com.cn/jy/3sSKGuxU2KN.html
1.出国去哪个国家最好(普通人要出国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推荐阅读出国并不一定会好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挺可怜的而且外国人的思维方法跟中国人不一样而且外面的世界也是很复杂的但国外条件好中国人到国外学习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在那算好学生现在出国的人很多回来以后并不一定能有好位子我现在也很烦这个你自己看着办吧。我认为,本科出国不如研究生出国。原因是:本科4年在国内读书,对于...https://sy.xhd.cn/ksjq/tj/891993.html
2.GitHubnaoko821/kkndme真正可怕的是官员一方面谋取私利一方面把亲属和存款送到国外,这其实是一种国家背叛。在国内榨干老百姓的血汗,得到的金钱却在国外挥霍。什么叫卖国,不过如此。 connstr: 假如商人可以移居海外,官员自然也可以。官商能分家吗? kkndme: 商人还是要分的吧:红顶商人就是官商,统治阶级,那是上位者。普通商人,比如开个袜子...https://github.com/naoko821/kkndme_tianya
3.普通人如何才能出国定居?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国内出国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但普通人如何才能顺利的出国定居,找个适合自己的途径,是许多人刚刚开始迷茫的事情。因此出国前,一定要认真冷静地想一想,今天麦克斯出国就为大家来介绍一项适合普通人出国定居的项目,想移民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 https://www.maxchuguo.com/show-5648.html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事实上,出国留学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行程进行了有效的规划。从最近几年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员的发展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海归人员都能在国内一展身手,有些人虽然有了海外留学的背景,却在国内一事无成,不但没有体现出一个海归人员应有的价值,反而还不如没有出过国的大学毕业生有作为。所以,出国留学...https://www.ahly.edu.cn/jyxxw/info/1004/1409.htm
5.海外梦想从普通人到国际学子简介一、梦想的起点:普通人出国留学的决心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教育不再局限于国家边界。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出国留学提升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看起来是一项难以企及的大任务。但如果你有坚定的决心和正确的规划,你就可以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国际化人才。 二、准备工作:基础知识与语言技...https://www.nm1h3ohm.com/liu-xue-yuan-xiao/559.html
6.普通人出国打工有什么条件和要求(想出国赚钱的先了解下)普通人怎么样才能去出国打工?因为口罩等原因,网络上又出现了一股“润出去”的热潮。这篇文章就围绕着常见的几个问题,来理性分析一下,出国的利弊。 一、我年龄比较大,是否有适合我的项目。 相对来说,大龄的出国人员,比起年轻的出国人员,选择自然是少了一些,但是一些技术工种,管理和特殊人才不在此列。前几天还有...https://www.ewtop.com/archives/12760
7.一个大龄土博士从出国到海外行医如果我行,你也可以我说的,是针对大多数普通人 ——— 好好搞科研,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无论你是在国内晋升,还是想逐步出国行医,这都是你的敲门砖。 至于复习执照考试,当然你可以早准备,但是科研一定要重视!打个比方,就算你在考过了USMLE 3 个steps,你怎么打到合法的工作签证?你怎么在住院医campaign中胜出拿到offer?你面对的...https://3g.dxy.cn/bbs/topic/42812422
8.普通人怎么才能出国1、法律分析: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劳务出口的国内企业公司办理申请登记、培训和派遣;通过所在地或所在单位的直招劳动人事部门办理;通过个人在海外的亲友办理出国。 2、普通人出国的条件:经济条件:不管是出国旅游还是学习,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满足在出国期间需要的一些费用。护照等证件:护照这些证件是作为出国出境...https://www.fljg.com/baike/391112.html
9.普通人在国际部看病的流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看病。其中,前往国际部看病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国际部通常是指医院专门为外籍患者和本地患者提供国际化、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部门。普通人在国际部看病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同于在国内看病的情况,下面将详细描述普通人在国际部看病的流程。 https://www.aiyichuandi.com/cgkbzx/49734422.html
10.突然觉得润去欧美做普通打工人和国内打工区别并不大如果你年龄30时候,是以上普通中等收入人群,不是特殊岗位或者技术型工种,通过读书等手段辛苦润去欧美,你的收入可能也是在1.5人民币-2万人民币之间,国外住和行的开支要比国内大城市还稍微贵一点,每个月多出来的小几千可支配的收入是否值得你折腾考试学习搬家出国离开亲人朋友?所以突然感觉普通人润出国还是普通打工人意义...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2321936/
11.医微客总得来讲,首先,清华出站博士后应该基本在国内,要出国的人一般博后就会出国做乃至博士就在国外读,何况清华的博士出国比例就很低,因此对海外清华校友人数影响很小;其次,博士后大多数出站后会继续做科研,在社会上混圈子的需求整体上比较小,我猜大多数人没有去注册所在地清华校友会。因此,清华出站的约一万名博后基本...https://www.ewitkey.cn/cms/show-1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