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不能更自然的习惯了
然而,有半数老年人
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如何移动支付,
享受不了这样的便利,
甚至,
被责备和歧视。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调查样本中有46.3%的老人从未接触过手机支付,36.4%的人偶尔使用,仅有17.3%表示经常使用。
为什么老年人喜欢用纸币现金,而不喜欢用手机支付呢?说起来很可能是这些原因:
【举个例子】一位老人指着二维码说:"我就不相信钱在这里面,你说这钱装在哪?”还真让人啼笑皆非。老人们不相信"二维码"里有钱,当然觉得现金才靠谱。
手机支付看起来方便,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怀疑手机支付的安全性,觉得可能会被人骗。还是用现金支付,这个实打实的交易方式更保险。
很多长辈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用现金支付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反而手机支付对于他们来说难操作、不实在。让他们用手机而不给商家现金,他们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4.没有网络。
老年人一般用手机以看新闻资讯和子女朋友通话为主,不过这都是用家里的WiFi。出了家门,许多老人的手机都是没有网络的。原因在于老年人怕用手机网络会产生高额的花费,所以不敢打开数据网络。没有网,也就不能用手机支付,只能用现金支付了。
老年人中有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有上了年纪,因为头昏眼花,记忆力减退,记不住手机图标的、还有不识字的等等。这些原因都导致了老人不能用手机支付。
注:钱包(A)=手机钱包;钱包(B)=银行卡。
支付的时候,钱是通过银行卡→手机钱包→商家的。
结论是基本上是安全的。因为我们在把钱放进去的时候设置里密码,每次转账都需要密码才能把钱转出去,而这个密码就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1、密码自己保管好,不要告诉陌生人。
2、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动态密码等,谁问都不告诉他。
3、不给陌生人转账、付款。真正的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不会要求你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提出这种要求的都是骗子。
4、不扫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点来路不明的网址,短信里的链接。
5、绑定支付宝账号的手机号码停用了,记得一定要请子女把手机号码与支付宝账号解除绑定。旧手机淘汰时,请子女帮你把手机“恢复出厂设置”。
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付款的操作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用支付宝付款同样需要绑定银行卡。进入支付宝“我的”页面→点击“银行卡”,并点击“添加银行卡”→输入银行卡号之后→点击“提交卡号”→进入页面后填写姓名、身份证号以及在银行预留的手机号→最后点击“同意协议并绑卡”。此时支付宝会给手机发送一条验证码短信,把验证码复制粘贴即可,点击“下一步”,设置支付密码就可完成银行卡绑定。
在支付的时候,点击页面左上角的“扫一扫”→扫描商家出示的付款码→就会进入付款页面→输入付款金额并点击“付款”→输入支付宝密码即可。如果是商家要扫描消费者的付款码来收钱,直接点击页面上“付钱/收钱”,就会出现付款码,出示给商家就可以。
一、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1.设置开机密码,但尽量避免使用生日、手机号等作为密码。
2.尽量避免把手机、银行卡、身份证放在一起。
3.不要频繁刷机,使用正规渠道安装软件,定期杀毒检测。
3.尽量使用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密码,并区分涉及金融支付的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
1.将支付工具实名认证,绑定身份证,防止手机丢失后被恶意找回密码。
2.关闭支付工具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设定消费限额,避免更大损失。(切记)
1.智能手机都有指纹支付功能,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应注意。
2.尽量避免让他人的指纹录入到自己的手机中。
3.手机支付软件开通指纹支付业务时,一定要限额,以免被人盗用后损失惨重。
4.对于设置过的支付方式,要随时查看是否有变动。一旦有变动,一定要进行必要的修改。
1.分清付款码和收款码:
①付款码:条形码+二维码,用于付款时向商家出示。
②收款码:无需加好友,对方扫二维码即可向你付钱。
2.不要将付款码轻易发给他人。
1.致电运营商挂失手机号
中国电信:10000
中国移动:10086
中国联通:10010
并到运营商处补办手机卡
2.致电银行冻结手机网银
工商银行95588中信银行95558
农业银行95599光大银行95595
中国银行95566民生银行95568
建设银行95533广发银行95508
交通银行95559浦发银行95528
招商银行95555华夏银行95577
3.绑定支付宝:95188解绑
1.银行卡(包含储蓄卡与信用卡):与发卡行联系,一般可通过网银专业版或前往银行柜台解除绑定;
2.淘宝:进入“我的淘宝”——设置——账户与安全——修改手机号码;
4.支付宝:进入“我的”——设置——手机号——更换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