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兽医学教师团队。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32人,有国家级人才称号6人次、省部级人才称号23人次,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创新团队分别为1、1、3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和省级教学团队2个。
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条件先进,现有2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1个SPF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国家级动物类实验中心等国家/部/省级平台10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8000平米。
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充足,拥有附属教学动物医院2个,校级实验动物场8个,签约校外实训平台与实践基地30余个。
学位点重视立德树人,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度;学位点先后获得团中央表彰1次、全国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6次。学位论文质量优、学术风气好,未见学术不端或问题论文,获全国优秀兽医专业学位论文奖8篇。
2021年,学位点招收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114人。目前,在校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47人,非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人,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5人。本年度,102人获得兽医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率、授位率和就业率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99%。
2.人才培养基本条件
2.1培养特色
设置动物疫病防控与检疫、动物疾病诊疗以及新兽药创制和评价三个方向,深挖四川地区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以及动物饲养全面性的独特优势,围绕严重危害猪、禽、牛、羊、兔和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林麝等)的多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开展了疫病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防控技术、诊断检测技术、分子诊断试剂等研究。
动物疾病诊疗:主要围绕畜禽、猫犬、野生动物等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问题,在疾病病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基础上,运用化验技术、影像诊断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具有诊断意义的生物标识物,建立快速诊断、鉴别诊断或高通量诊断方法,开发和推广高新技术手段解决兽医临床治疗实际问题。
兽药评价与应用:主要以保护动物健康所必需兽药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型疫苗/抗体、中兽药、免疫佐剂、微生态制剂、化学药物、药物制剂等新兽药的创制、评价以及配套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应用,以提高兽药质量、预防效果、疗效和动物产品的安全性。
2.2师资队伍
本着“有序引进、立足培育”的原则,不断夯实学位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102人,教授37人,副教授3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7人,占比85%;博士研究生导师37人(含外籍博导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1人;具有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人数分别占比36%和31%;其中,青年教师(35岁以下)和中年教师(35-45岁)占比分别为32%和31%。签约校外导师78名,其中40%具有高级职称。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更加合理。
本年度,学位点引进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学位专任教师7人;2人晋升为教授,4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教师获留学基金委资助完成出国访学;新增国家岗位科学专家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四川省天府大师1人、四川省天府青城科技精英1人。师资队伍发展情况可喜,队伍规模与师资质量持续提升,教师年龄与学缘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2.3科研、实训平台
本学位点现拥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四川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5种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国家实验猕猴种源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动物疫病防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公害与动物疾病”,“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及现代化综合性动物医院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同时,与国药集团、华派生物、温氏大在内的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协议。
本年度,学位点的兽药安全与评价中心通过了农业部兽药GLP认证平台;新增校外实训基地5家,新建博士工作站1个;新投入平台建设经费200余万元,新增包括:液质联用仪、高通量荧光定量PCR仪、超高分辨成像系统等一批先进配套的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防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硬件设施。
2.4科学研究
2021年度,学位点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共86项,总经费1033.38万元。其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的数量28项。本年度到账经费773.6万元。在所有经费中,国家级项目经费332.26万元,占总经费数的32.2%,省部级项目经费392.38万元,占总经费的38.0%。
2.5奖助体系
本年度,学位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导师奖助学金等类别达到了研究生100%覆盖外,另有8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0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19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12人次获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6人次获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学校、学院“三助岗位”累积为贫困学生发放补助2万元以上,社会捐资奖助学金累计发放5万元。6名学生获得了“医家-研究生学术之星”奖励(3000元/人),3名学生获得了“医家-学术表现优秀奖”(1000元/人)。
3.学位点人才培养情况
3.1招生选拔
学位点继续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规范招生、培养各环节、答辩、毕业/结业、授位等方面管理,明确导师遴选、导师管理、双导师制等管理规定。本年度招生114人,包括全日制招生74人,非全日制招生40人;授予学位人数102人。
3.2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3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以兽医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技能,注重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用性,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按照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置政治理论课、外国语2门公共必修课,设置应用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兽医临床病理学、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与应用、兽药研发及应用、兽医公共卫生共6门专业必修课基础课,同时开设兽医体系与管理、小动物诊疗技术、水生动物疾病诊断与应用、中兽医辩证论治、猪病临床诊断与应用、禽病临床诊断与应用、牛羊病临床诊断与应用等等14门选修课。
3.4实践教学
积极参加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教育部学位中心案例教学中心建设,积极提交教学案例5项。62名研究生获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证。
3.4学术交流
3.5论文质量
学位点认真落实执行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6号)等文件要求,从多个层面进行严格地考核和控制,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首先,严把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立各专业硕士研究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合理性与可行性,综合知识与专业能力,科研素养与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审核;其次,严格要求论文开题报告环节,考核小组从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进行评议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书面材料;再次,对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严格把关,要求各研究所/系提前5个月对将毕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摸底答辩,对论文中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补充和修改等进行考核和建议,并书面反馈给各导师,进行逐一整改。同时,坚决执行研究生毕业论文“全盲评”制度,除学校抽检盲评的毕业论文以外,学院和导师共同出资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全盲评”,学位分委会根据“全盲评”结果判定研究生是否参加本次答辩。最后,学院委托各二级学科点组建由5名研究生导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公开答辩与表决后,报动物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四川农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授予学位。
本年度,本学位点授位兽医硕士学位论文102篇,其中:一次通过率达95%;校内复制比检测标准及一次性通过率达95%以上;70%以上论文选题结合兽医临床实践,符合培养目标。本年度,学位论文在教育部或教育厅的抽查合格率为100%。
3.6学风建设
本年度集中开展了6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讲座,如《科研诚信与道德讲座》、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四川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和《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慕课等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合计达1000人次。
3.7管理服务
学位点专门配备了研究生管理办公室配置研究生管理秘书1名和就业管理办公室配置研究生管理秘书1名。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就业、教务、日常管理等工作,指导研究生会工作;建立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在学研究生满意度100%。
3.8就业发展
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质量,培养毕业的研究生质量高,社会评价好。本年度,学位点毕业硕士研究生102名。全日制硕士就业率达100%,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63%)、升学(10%)、国有企业(7%)等企事业单位;非全日制硕士就业率达100%,集中在民营企业(69%)、高等教育事业单位(8%)以及三资企业(6%)等单位。
4.学位点社会服务情况
学科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川战略需求,学位点一直以来针对性的在生猪等食品动物安全、人兽共患病诊治、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及宠物健康等多方面开展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本年度,本学位点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川战略需求针对性开展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为四川等重要区域动物疫病防控取得的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四川省动物疫病防控智库有本学位点专家15人,年均为动物疫情动态会商、咨询60人次,提建议400条、规程或措施8项,确保疫病防控成绩列全国前列。学位点发挥自身科教优势,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特困区,通过技术培训、咨询、检测、诊断、治疗等开展精准扶贫,确保20余万贫困农户的畜禽健康。为破解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困境、维护动物源性食品及公共卫生安全,学科组建5个团队,开展川10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活性成分研究及产品开发、新型动物微生态制剂研发和推广等,为12个药材种植基地、100余家兽药厂、300余家饲料厂提供服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本年度,学位点自我评估结果为合格。但是,对标兽医“一流学科”高校仍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①专业实习/实践基地规格偏低,制约着高水平应用人才的培养,需定向培育和发展1-2个省部级的实践基地;②案例教学和原创性案例库偏少;③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下降;④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低;⑤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且作大会报告人数低。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狠抓项目申报,力求实现项目和经费双突破;
2、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拓展和建设高质量高级别的校外基地,这是进一步扩大兽医专业学位教育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
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原创性案例库的建设与推广,让更多校外优质资源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5、强化科研规划和转化,力争在国家级、部委级研究基地,国家级、省部级标志性、代表性的项目和成果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