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社会风险领域,综述了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法律风险、伦理哲学、教育伦理、失业风险、新闻伦理、著作权、政府治理等八个关键问题,强调了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如重复性、单一性与学科分布不平衡。未来研究应拓展新领域,加强跟踪与深入研究,以提升人工智能社会风险研究的质量。
2.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教学的应用
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从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视角进行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分析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使用情况,提出应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优化教师工作,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推动教育方式转型。
3.粤台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变革与发展
总结了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上关于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讨论。论坛强调了粤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建议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合作,提升教育教学、科研、服务与治理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
4.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综述
5.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分析
针对正式出版的45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教材初具规模但存在活动内容单薄、道德伦理内容欠缺等问题。从学科、文化、思维、教材四个视角提出了发展建议,旨在优化教材内容,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6.人工智能与非遗旅游
研究了人工智能对非遗旅游的影响,通过多数据库文献综述,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旅游中应用的最新趋势,强调了体验为核心的非遗旅游领域的发展前景。
7.人工智能与国内劳动就业
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总结了人工智能对就业机制、规模、收入分配、就业形态和劳动关系的影响。指出了研究主题、理论性论述、宏观性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展研究方向的建议。
8.人工智能在5G系统中的应用
综述了人工智能在5G系统中的应用,介绍了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势,详细阐述了多接入边缘计算、毫米波大规模MIMO等系统的AI应用,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9.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
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回顾了传统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总结了计算机视觉、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并讨论了重大活动特点下的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前景与挑战。
10.人工智能在变电站运维管理
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变电站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强调了技术在信息共享、问题发现与优化工作流程方面的优势,指出人工智能能够提升变电站管理效率,满足当代的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应用需求。
一、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哪里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在山西省太原市马道坡街57号,该校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山西省教育厅,是山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山西省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
二、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介绍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山西省教育厅。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山西轻工业学校,2003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9年3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58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万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连续八年荣获山西省“平安校园”先进单位,近年来,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高校文明单位”、“山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学校”、“省级治安先进单位”、“山西省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地处太原市杏花岭区,毗邻东山生态园,为东环高速、东中环路、G307国道所环绕,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学院占地57533平方米,建筑面积63654.00平方米,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4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2个,建有8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现有教师1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9人,取得硕士(或以上)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教师73人。全日制在校生4000人。
学院设有轻工工程系、化工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部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21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山西省特色专业;材料工程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山西省紧缺人才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为山西省教改试点专业;煤化工生产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煤化工生产技术实训基地、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实训基地、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装饰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学院有山西省“双师型”优秀教师3名;山西省模范教师1名;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名;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名,委员11名;学院近年来承担或完成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30余项,获奖项目13项,其中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完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近年来,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百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近40部,其中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8部。
学院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培养师资队伍、校企共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的育人机制。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内涵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展望未来,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具有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围绕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院。